2020/03/17(自由時報報導)台灣地震頻繁,平均每年有多達三萬六千次的地震活動,目前中央氣象局的地震預警系統最快可在地震發生後十五秒對外提供震央資訊。氣象局長葉天降表示,未來將透過增加即時觀測站、調整測站分布密度等方式,將地震資訊發布縮短在十秒,預計四月六日上線。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昨邀交通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報告「國家防災預測、監測及告警辦理情形」並備質詢。
立委李昆澤說,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多達三萬六千次,其中七百次為有感地震,目前科技仍無法預測地震,因此政府最重要的就是觀測和預警,以降低災害。葉天降指出,新的地震預警系統預計今年四月六日上線,屆時台灣島內或是近岸地區發生規模四.五以上淺層地震時,可在地震發生後十秒完成初步震央資訊,包括發震時間、位置、震源深度與規模大小。此外,新系統也能縮小地震預警盲區,對距離震央三十公里以外地區民眾提供預警時間,在第一時間採取應變。
NCC主秘蕭祈宏表示,過去3G時代,從告警平台將災防告警訊息傳送到用戶端需要五秒,如今進入4G時代,已與日本相同,縮短在三秒內發出;未來5G時代初期還是會與4G混合使用。
地震預警縮短到10秒發布 4月6日上線--自由時報
-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