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潮間帶 生物密度5年少8成--聯合報

  • 2020-04-11
 2020/04/08(聯合報屏東報導)屏東小琉球近年成為觀光熱點,當地民宿、生態導覽蓬勃發展,去年遊客數突破40萬人,環境負荷日增。縣府委託中山大學研究團隊調查杉福、漁埕尾兩處潮間帶,發現在遊客踩踏下,造成生物種類、數量明顯減少,縣府今年將依學者建議設導覽路徑、繁殖期禁止夜間導覽及夜間使用紅光燈等措施護生態。
 為保護小琉球海洋生態資源,縣府在2014年公告「琉球漁業資源保育區」,2015年與觀光局聯名公告,將小琉球杉福、漁埕尾、肚仔坪、蛤板灣、龍蝦洞等5處潮間帶劃設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訂定遊客總量管制,進入潮間帶保育示範區須由解說人員帶領,及12月至3月為冬季休養禁入期等措施。
 為掌握「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成效,縣府去年委託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團隊調查遊客對環境生態造成的影響,對杉福、漁埕尾兩處著名潮間帶做調查,歷時半年調查發現,導覽區內生物種類、數量比區外少3成,兩處潮間帶生物密度和5年前同期調查相比,大幅減少約8成,大環境氣候變遷是可能因素,但遊客踩踏損害環境,也讓學者憂心。
 團隊建議縣府在潮間帶設置禁入保護區、導覽路徑、2至6月繁殖期禁止夜間導覽及夜間使用紅光燈等,管制站人員最好是專任聘用。
 縣府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表示,會以生態保育、觀光發展雙贏為目標,透過研究團隊取得科學數據資料,讓管理更有說服力,期待與在地居民協力,守護小琉球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