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海岸造林新利器 「水寶盆」提高植栽存活率--自由時報

  • 2020-05-24
 2020/05/22(自由時報報導)金門縣林務所22日表示,為提升海岸造林的存活率,今年首度導入「水源寶育樹盆」種植作業,盼克服海岸造林遭遇的烈日、強風、水少問題。農友認為這種新的技術很有「戰備池」的概念,滿符合金門的印象。
 林務所表示,「水寶盆」材質是利用回收紙漿加上天然防水塗層製成的蓄水盆體,盆體內的水透過導水繩的毛細現象,將水導入土中,在盆體保護下,可提供樹苗保濕、防風、隔熱的效果。
 林務所所長鐘立偉說,梅雨季節是造林植樹的最佳時機,林務所陸續在嚨口、歐厝2地的防風林,展開水寶盆的種植作業,盼能將海岸造林存活率提高到9成。
 不只林務所人員對於這項新的種植技術寄予厚望,有農友看見「水寶盆」具節水、蓄水功能,頗具克難精神,好像是「植物的戰備池」。
 鐘立偉說,嚨口林地面積近2公頃,是早期排雷作業區域,因掃除地雷所需而成為草生地;歐厝林地原為2017年植樹節活動場地,因屬沙質土壤、風沙大、無澆灌水源及近年旱季過長等因素,樹種存活率不佳。林務所首度以「水寶盆」做為試驗,盼能幫助樹苗快速成長,提高生長競爭力。
 鐘立偉說,海岸林的樹種選擇海桐、苦藍盤、土沉香、黃槿、苦楝等,透過複層混合方式種植,增加物種歧異度及提升地區生物多樣性,以減少植物一旦遭病毒感染或強風、鹽分導致全軍覆沒的可能。
 林務所造林課技正呂沛旻說,「水源寶育樹盆」由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種樹團隊研發,盆體可避免陽光直射、降低水分散失,也能減少強風直襲及堆沙問題,讓樹苗有穩定的水源,提高樹苗的存活率及生長速度。對於林務所而言,長期可省下大量後續人力維管成本,「水寶盆」以環保紙漿製成,約在1年內可自然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