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公視新聞報導)在海洋生態扮演清道夫角色的「銀塔鐘螺」,因為過度捕撈,出現體型小,每年數量變化大的現象。為了保育,農委會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今天選在澎湖離島的虎井與七美放流了超過20萬顆種苗,研究中心表示,出現生態警訊時就要盡快補救。
船隻來到澎湖離島、虎井嶼周邊海域,工作人員下錨,接著把一個一個T字型「放流輔具」投放海中,在特製的「三歧管」內,放的是用網袋裝好的銀塔鐘螺的種苗,近年來牠的數量大起大落「豐歉交錯」、體型變小,出現過度捕撈的問題。農委會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說:「等到這個螺,最後一顆,在海裡面都找不到了。那時候,我們再來做這個(放流)動作的時候就有點太晚,所以我們已經發現有這個警訊,我們就會提早來做這個(放流)動作。」
同一天,研究小組也前往七美海域放流,估計兩處共放流20萬9千顆種苗,銀塔鐘螺特化的齒舌,會啃食附著性藻類,控制其生長。若螺的數量銳減,甚至消失,藻類會大量增生,恐將牽動珊瑚、牡蠣等生物的生存。農委會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說明,「所以當這個物種將來消失的時候,牠不是代表本身自己消失而已,牠可能連帶影響其他物種的消失。」
銀塔鐘螺最大可長到10公分,但現在只剩6、7公分,產卵量也大減,因此才決定進行此次放流。這次特別選在澎湖的離島,當地有居民參與巡守的社區,希望種苗能得到更妥善的照顧。
澎湖搶救海洋清道夫銀塔鐘螺 杜絕藻類過度增生--公視
- 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