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公視新聞報導)在老一輩金門人的記憶中,滿天螢火蟲的景象並不陌生。不過數十年來,人為開發使得螢火蟲幾乎在金門消失。近年來,金門就開始推動螢火蟲復育計畫,除了推動友善農法保護棲地,也建立了一處「螢火蟲」保種中心。
黑夜中的點點綠光,為金門的夏日夜晚帶來驚喜,也是螢火蟲繁衍新生命的重要信號。
然而,野溪水泥化、人為開發、光害、農藥汙染等問題,都使得螢火蟲的生存越來越艱難。根據調查,一種名為條背螢的水生螢火蟲,已經幾乎在金門絕跡。
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螢火蟲保育員胡鈞傑表示:「它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水塘,它也沒有水泥化,目前就剩下這個地方有很明顯的,應該說有很穩定的條背螢的族群存在。」
為了保護珍貴的螢火蟲棲地,金門縣政府和螢火蟲復育團隊藉由推動友善農法,提供農民生態補貼,改善田間生態。他們也將廢棄營區改造成螢火蟲保種中心,希望透過人工飼養來增加螢火蟲的數量,並且將一部分的條背螢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飼養,以分散風險。
金門縣林務所所長鐘立偉表示:「很現實的,我們外面的很多棲地沒辦法再讓螢火蟲在那裡很安全的生存,初步我們只要外面看到的適合拿回來養,就先拿回來養。」
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館長唐欣潔指出:「萬一將來野外的棲地有發生任何的不見或是消失,各種劇烈的變化的時候,這些還可以當作是金門的一個種原。」
要在人造環境下,滿足螢火蟲的生態習性並不容易。金門、台北兩地合作,一步步建立穩定的螢火蟲飼養技術,期待有一天,在地耆老們記憶中滿天螢火蟲的景象,能夠在金門重現光彩。
金門推動螢火蟲復育 成立保種中心--公視
- 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