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從蘭嶼困境看離島發展的迷思
說到蘭嶼,你想到了什麼?也許是「飛魚季」,但也可能是「核廢料」;也許是「丁字褲」,也許是「頭髮舞」;也或許是,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散文,金曲歌王陳建年的歌聲…當然,說到蘭嶼,或許什麼都不必多想,碧海藍天、溫暖的風,清新的空氣、悠閒的步調,早已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嚮往。
也許因為蘭嶼夠遠,所以單單只是「想像」,蘭嶼的慢活就足以撫慰許多都會人焦躁的心;彷彿只要知道有個蘭嶼在,人們就永遠可以有個心靈的「逃城」;有蘭嶼,台灣人方方面面都感到安心。然而,回馬天秤造成的重大災害卻強迫人們必須思索一個在有意無意間被忽略、被遺忘的課題,那就是:蘭嶼是否已承受了太多使命、是否已承載了太多夢想?人們一方面寄望蘭嶼永遠維持她的天然,另一方面卻又不斷想要改變蘭嶼因保存了某種原始才得以留下的空間。
蘭嶼的矛盾並不是「外面穿西裝褲、裡面穿丁字褲」的發展模式選擇,因為西裝褲與丁字褲事實上很難自然而然地「互為表裡」,兩者間很難像變臉一般,瞬間更替;一個人穿上了西裝褲,他就會表現出穿西裝褲該有的行為舉止,甚至於,他會搭配西裝、襯衫、皮鞋、背個公事包;如果他要換掉西裝褲、改穿丁字褲,可能並不僅僅是把穿在外面的西裝褲脫掉就行了,他需要的,往往是整個裝束以至於全人思維與行為的改變。
西裝褲與丁字褲並沒有優劣之別,也不涉及歧視議題,只是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習慣、目的與生活,馬英九總統以此做為蘭嶼災後重建的方向,或許只能說是反映了外地人對蘭嶼的過度期待: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既要有丁字褲的奔放野性,又要有西裝褲的文明矜持;老實講,要把內建的傳統生活,外顯於觀光遊客眼前,台灣各個觀光景點大部分都做的不甚理想,有的是文化意涵不夠到位,有的是表演的語言過於強烈;其實,文化與觀光之間的符號轉換,並不一定是在地人在行的,甚至也不是在地人的責任。蘭嶼人做得最好的事,就是好好地、誠誠懇懇地生活,因為這是世界所最欠缺的。蘭嶼的價值不是丁字褲的稀有,更不是西裝褲的規格;祭典可以再現、服飾可以模仿,但生活卻難以複製。蘭嶼不見得需要成為另一個夏威夷,也可能沒有翻製加拉巴哥群島的時空條件,但蘭嶼就是蘭嶼,是從天到地、到海,時間、空間加上人,全然整合形成的環境、氛圍與風情,這是別處難以移植取代的;這個世界只有一個蘭嶼、台灣只有一個蘭嶼──就事論事,政府、民間,到底知不知道蘭嶼的好,是好在哪裡?蘭嶼的珍貴,是珍貴在哪裡?
台灣對所謂的離島發展,常常抱持著「實驗」與「嘗新」的態度,馬祖的博弈特區、蘭嶼的「兩件褲子」,說穿了,其實就是把「不敢貿然在台灣實施」的政策理念,放到有點距離與隔閡的離島上做做看。從提高觀光競爭力的角度來說,對離島,或許的確可以思考不同的發展路徑,可嘆的是,就因為是離島,長期以來,公共部門與私人投資也常顯不足,因此,無論是採取什麼樣的競爭模式,最後總不脫一個最核心的議題是:這塊美麗的大餅,你到底有沒有能力吃得下來?目前蘭嶼島上總共有近一千六百戶,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經營民宿;到七月中旬為止,蘭嶼旅遊人數估計約有三萬人次,較過往已明顯增加,天秤颱風過後初期,旅客取消了八成,這讓當地業者很緊張,但事實上,蘭嶼在近年來觀光遊客增加之下,已凸顯了缺乏廢水處理場所和水、油不足的基本問題,就如同馬祖的交通問題如不解決,博弈特區做得再美侖美奐,觀光客到不了,也是白搭。
質言之,蘭嶼的議題不是西裝褲與丁字褲的組合、更不是兩者之間的取捨,而是做褲子的布料在哪裡呀?!
原新聞網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90200292.html
蘭嶼丁字褲與馬祖博弈--中時
- 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