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 莒光列島、閩江口外間多條呈東北-西南走向潮流沙脊--漢丰網

  • 2012-10-31
908專項 (大陸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
原文連結:http://www.kaixian.tv/roll/n2178959c7.shtml
摘要:在閩江口外、馬祖列島和白犬(莒光)列島間新發現多條呈東北-西南走向潮流沙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此外,還在調查區內共發現疑似沉船29處,為今後的水下考古和沉船搜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資訊、、、、、、、。
2012-10-29(原標題)10問「908專項 (大陸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 」來源:中國海洋報
一問:通過“908專項”調查研究,目前海洋的基本狀況是什麼樣的?
答:總體上,中國大陸近海海洋自然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海洋環境和資源面臨的壓力正在加大。這表現在近岸海洋環境品質下滑勢頭未被明顯遏制,部分海域環境容量接近極值,近海海域大面積生態災害逐年增加,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加重,寶貴的海岸線資源部分已被過度開發,三大河口與三角洲環境壓力逐漸增強,人類對海洋自然環境改造的負反饋已逐步顯現,上述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本次調查與評價表明,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海洋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自然變化等因素,我國近海海洋環境正在不斷變化。為了更好瞭解中國大陸近海海洋環境與資源的變化,科學評價人類活動對海洋自然要素的不同影響,有必要發展新的技術手段、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對我國海洋環境進行重複調查和連續觀測。
二問:海洋功能區劃選劃評價與優化專案解決主要問題及成果應用情況是怎樣的?
答:通過專案實施,解決了沿海社會經濟、海洋經濟資料不規範、時間不連續、口徑不一致等問題;解決了沿海社會經濟與海洋經濟資料的集中展示問題;解決了海洋經濟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證脫節問題。
本專案的資料和成果,先後為“908專項”中的海底地質災害及其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影響評價、中國區域海洋學研究、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全國海域使用管理總體規劃研究等評價專案,以及中國大陸海域使用現狀調查研究、海洋功能區選劃評價與優化、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國海洋保護區、中國近海海洋基本狀況等集成專案提供了應用服務。 三問:中國近海“數位海洋”資訊基礎框架構建專案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答:中國近海“數位海洋”資訊基礎框架構建專案於2007年正式啟動,2011年12月通過了國家驗收。
專案在關鍵技術研發、標準規範研製、資料庫建設、資訊系統開發、節點實體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制定了一批數位海洋相關管理制度與海洋標準規範;建成了連接29個單位的數位海洋主幹網路;完成了24個數位海洋資料中心節點建設;按照統一標準系統整合梳理“908專項”資料和歷史海洋資料;建成資料內容最為全面、信息量最為豐富的“數位海洋”資料倉庫;構建中國大陸第一個基於地球球體模型的“數位元海洋”三維視覺化應用服務平臺;發佈了iOcean數位海洋公眾版;開發面向公眾服務的數位海洋移動服務平臺;開發了面向海洋業務管理的海洋綜合管理資訊系統;完成了數位海洋系統集成;建成國家級數位海洋運行控制中心;出版了《中國數位海洋理論與實踐》專著,取得一大批專利、軟體著作權和高水準研究論文,培養了一支技術過硬的海洋資訊化專業人才隊伍。
四問:海洋災害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評價專案主要成果和創新點是什麼?
答:該專案在“908專項”風暴潮、海浪、海冰、海霧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評價等項目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開展了我國沿海風暴潮、海浪等海洋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分析了沿海各縣沿海災害危險性及風險,並繪製了渤黃海、東海、南海的風暴潮、海冰、海霧、赤潮等各災種災害風險區劃圖和綜合災害風險區劃圖。
這是首次在中國大陸沿海開展海洋災害綜合風險及區劃,並繪製了以縣為基本單位的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區劃圖,是海洋災害研究的重大突破。從沿海海洋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中,可以看出沿海各縣的海洋災害綜合風險概況,從而為沿海各級政府合理地規避海洋災害,科學安排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佈局,有效防禦海洋災害,提供科學依據。
五問:中國大陸海島眾多,分佈範圍廣,大小不一,在“908專項”中是如何準確確定我國海島數量的?
答:首先,根據“908專項”海島調查任務安排和技術要求,採取了重點海島現場勘測和全覆蓋高解析度遙感探測(包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海島綜合調查,編繪全國海島區域的各類要素專題圖,獲取海島位置、面積、岸線長度等基礎資料。
其次,組織了數十位元海島研究專家進行多次研討論證,編制了首部《海島界定技術規程》,該規程結合了我國海島調查研究最新成果和海島管理工作的實踐經驗,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還對海島調查各任務單元提交的成果資料進行審核、匯總和集成,按照統一的海島界定標準和統計方法,全面確認中國大陸海島及其數量,並以家譜的形式編纂出版了《中國海島(礁)名錄》,完成了對中國大陸海島立戶建檔的基礎性工作。
六問:“908專項”近海海洋化學調查有哪些集成成果與重大發現?
答:近海海洋化學調查研究設置了768條斷面、3913調查站位元,共獲取了資料21.8萬個,首次獲得海洋大氣化學要素、放射性化學要素以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調查資料。
在海洋化學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資料基礎上,系統地整理、分析和匯總,完成中國近海全海域的海水化學資料集和《近海海洋圖集—海洋化學分冊》的編制,全面更新我國近海海洋化學的基礎資料;針對我國近海的環境問題,深入分析海洋化學要素時空分佈特徵,探討營養物質和污染物的物理、生物和化學過程的變化規律和制約因素,評價近海海洋環境品質現狀與變化趨勢,編寫了《我國近海海洋化學調查研究報告》,撰寫了《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化學》專著。
為中國大陸海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綜合評價、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管理和環境保護等提供科學依據。本次調查獲得了諸多重大的新發現或新的認識,其中比較典型的有近岸河口港灣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和長江口外底層低氧區現象。
七問“908專項”《新型潛在海水養殖區評價與選劃研究》取得的成果對中國大陸海洋經濟的發展有何意義?
答:該項目對全國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沿海潛在養殖區劃資料進行了整理、編輯和匯總,選劃出一批符合國家、地方海洋環境規劃的,且具有比較優勢、較大開發潛力的海上養殖區,作為新型海洋經濟開發區備選區。
在國家戰略以及海洋功能區劃的基礎上,科學和客觀地評價和選劃適合養殖海域,解決了海水增養殖業發展存在的區域不均衡、空間利用率不足等問題。其成果的發佈為近海海域管理以及有關發展規劃制定提供了資料支援,為我國海洋經濟(海水養殖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和基礎。
八問:“908專項”地形地貌調查有哪些重要新發現?
答:該專案獲取了近海海域最新精細的海底地形地貌資料,並通過對近海海底地形地貌研究,分析臨海開發建設對重要海岸、河口灣地貌形態演化的影響。本次調查獲得了諸多重大的新發現或新的認識,如本次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勘測所繪製的海底地形和地貌圖與傳統的認識相比有了新發現,將沙脊形態分為了堆積型、侵蝕—堆積型和侵蝕型3個不同的特徵區;調查人員還在閩江口外、馬祖列島和白犬列島之間,新發現多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潮流沙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此外還在調查區內共發現疑似沉船29處,為今後的水下考古和沉船搜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資訊。
九問:中國大陸沿海社會經濟基本狀況調查研究項目解決了哪些問題?
答:一是解決了沿海社會經濟、海洋經濟資料不規範、時間不連續、口徑不一致等問題。通過專案實施實現了11個沿海地區沿海社會經濟調查資料的規範與統一;完成了單點調查資料與區域調查資料的有機結合;保證了長時間序列沿海社會經濟資料口徑的一致性;解決了海洋經濟調查資料與海洋統計資料的整合與銜接問題。
二是解決了沿海社會經濟與海洋經濟資料的集中展示問題。專案首次以圖表的形式、資訊化手段實現了沿海社會經濟調查資料的系統展示。既保證了資料的完整性,又突出了重點專題資料,同時通過資訊化手段保證了調查資料的直觀性與易用性。
三是解決了海洋經濟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證脫節問題。專案首次採用最新的調查資料,選用主流的分析方法,對大陸海洋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提出了分析沿海地區人口趨海移動、沿海就業與經濟增長、海洋開發潛力、海洋環境承載力的模型與方法。
十問:通過“908專項”的調查研究,現在中國大陸有多少海洋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本次“908專項”調查中國大陸近海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和海洋風能六種海洋可再生能源。
調查顯示,除臺灣外,中國大陸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總蘊藏量為15.8億千瓦,總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6.47億千瓦。其中大陸近海10米等深線以內潮汐能蘊藏量19286萬千瓦,500千瓦以上171個站址的技術可開發量2283萬千瓦;近海99條主要水道潮流能蘊藏量833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66萬千瓦;離岸20公里一帶波浪能蘊藏量1600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471萬千瓦;南海溫差能蘊藏量3.67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2570萬千瓦;鹽差能蘊藏量1.13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131萬千瓦;海洋風能蘊藏量8.83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5.7億千瓦。
開發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對中國大陸的海洋開發、海島居民生產生活、海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社會需求迫切,市場前景廣闊。在陸地資源緊缺的今天,開發海洋資源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海洋開發首先需要解決能源問題,海洋可再生能源可以緩解邊遠沿海地區的能源緊張形勢。海島開發和海防建設也需要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國大陸沿海島嶼眾多,這些島嶼大部分都遠離大陸,缺少電力、淡水和燃料供應,常規供電投資巨大,就近開發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最符合海島客觀條件的選擇。
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1949
什麼是908專項?
908專項是“中國大陸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的簡稱,是大陸國務院於2003年9月批准立項、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的一項大陸海洋發展史上投入最大、調查要素最多、任務涉及部門最廣的海洋環境基礎調查和評價工作。
908專項確定突出發展海洋經濟的主題,立足於為大陸決策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為海洋管理服務的宗旨。
1、 總體目標
Ω 摸清中國大陸21世紀初期海洋家底
Ω 掌握海洋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的支撐和承載能力
Ω 瞭解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潛力
Ω 規劃和優化海洋生產力佈局
Ω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障海洋經濟和沿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維護大陸海洋安全和可持續的海洋利益提供基礎依據
2、專項任務包括三項基本內容(基本框架見表2)
(1)近海海洋綜合調查
包括“基礎調查”、“重點海域調查”和“專題調查”。查清中國大陸內水、領海和領海以外部分海域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海底底質、海底地形地貌和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和海洋光學等環境要素的時空分佈特徵和變化規律;海岸線的類型、長度和海島(島礁)位置、類型、數量、面積等基本情況;我國海洋災害、海水資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沿海社會經濟等的基本狀況,為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推動沿海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海上國防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2)我國近海海洋環境綜合評價
綜合分析中國大陸近海海洋水文環境、海洋環境品質與容量、重要生態系統變化趨勢、海洋災害等,取得與海洋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一批科研成果,為優化現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定海洋保護規劃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3)構建近海“數位海洋”資訊基礎框架
利用3S技術、資料倉庫技術和資訊網路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匯總專項調查資料,整合歷史資料,在統一的資訊標準規範框架下,構建近海“數位海洋”空間基礎資料平臺和網路交換中心,建立專題資訊系統,形成海洋資訊業務化綜合應用及服務能力,為最終建立“數位海洋”奠定基礎。
908專項
近海綜合調查(908-01)15.02億
近海綜合評價
(908-02)1.98億
近海“數位海洋”
(908-03)2.8億
近海海洋
基礎調查
(908-01-01
典型海域
重點調查
(908-01-02)
海岸帶海
島專題調查
(908-01-03)
水文、化學、
生態、資源、
海域使用等
(908-02-01-09)
海洋基礎
資料平臺
(908-03-01)
專題資訊
應用系統
(908-03-02)
標準規範
技術支撐
(908-03-03)
3、 預期成果
Ω 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總報告
Ω 含內水和領海及領海以外部分海域的
1:5~50萬比例尺的基礎圖件與資料資料
Ω 海洋環境和資源及生態評價報告
Ω 近海“數位海洋”資訊基礎框架
圖1 基礎調查-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調查區域
4、 工作進度
專項實施自2004年開始至2009年完成。
Ω 2004年啟動前期工作
Ω 2004-2007年開展近海綜合調查工作
Ω 2008年開展近海海洋綜合評價工作
Ω 2005 -2009年開展“數字海洋”基礎框架建設
Ω 2009年完成所有工作
圖2 基礎調查-海底底質、海洋地球物理和海底地形地貌調查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