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轉型/大陸連江北茭村 打造「海上貿易第1村」(圖)--福州新聞網

  • 2013-04-26
一座座高近百米的白色風車塔佇立在「連江天涯海角處」北茭村。從高處看北茭村山勢海貌很像南竿山隴、鐵板。(圖/福州新聞網)

一座座高近百米的白色風車塔佇立在「連江天涯海角處」北茭村。從高處看北茭村山勢海貌很像南竿山隴、鐵板。(圖/福州新聞網)

編按:在能見度好時,我們這邊可隱約看到對岸的白色風力發電風車,那方向就是北茭;在兩岸對峙年代,大家對北茭半島不陌生,也是軍事陣地、、、,如今,要搖身一變,打造「海上貿易第1村」、、、。
◎核心提示:借助環馬祖澳旅遊區和黃岐半島開發的契機,北茭村將實現華麗轉型,吸引眾多遊人前來休閒度假,海上貿易第1村將成為北茭村新的符號。
2013年04月25日【記者溫海龍報導】
從過去與安徽小崗村「分田到戶」同一時期,大陸福建省連江縣苔菉鎮北茭村實行「漁船承包」經營。如今,隨著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敢為天下先」的北茭漁民又將目標瞄向了「海上貿易業」和「漁家樂」。
從「捕」到「賣」,一字之別,讓曾經的「大陸福建省捕撈第1村」走在成功轉型的路上。
名噪一時「大陸福建省捕撈第1村」
從連江縣苔菉鎮繼續向東往北茭,沿途可欣賞到海邊漁村風情,一座座高近百米的白色風車塔佇立在海天之際(如圖),遠方的海面上一艘艘漁船來往。
早在20世紀80年代,北茭村就試航了全省第1對遠洋捕撈對拖船。”北茭村黨委書記林兆秋不無驕傲地回憶說,北茭人組建了大陸連江縣第1支遠洋捕撈隊,誕生大陸福建省遠洋漁業第1家上市公司。最鼎盛時,全村有32對捕撈對拖船,70多條網船,成為名噪一時的大陸福建省捕撈第1村。
捕撈業曾讓當地漁民賺得盆滿缽滿。老漁民周仁順笑著說,北茭村漁民經常捕撈到超1噸重的大魚,有時一條深海魚,就價值一輛小轎車。
傳統漁民變身現代「漁商」
隨著漁業資源枯竭,與大多數漁村一樣,北茭村也面臨著漁民轉型難題。這一次,他們又先人一步謀轉型。
林華純是第一批吃螃蟹者,從傳統漁民變身現代漁商。「最近我正在建造1艘載重300多噸新船,預計下半年後就下水,屆時水產品運輸量將翻1倍。」林華純說,過去他們奉行傳統單純的捕撈方式,漁貨運回碼頭後,再由經銷商轉賣出去,結果經銷商賺的利潤比漁民還多。如今,他轉型從事漁貨貿易, 在海上收購羅源灣漁民的漁貨,在附近的海港銷售出去。
◎推薦閱讀
2000年前,全村只有1、2艘水產品運銷船,現在我們村的遠洋運銷船就有78艘。指著停泊在碼頭邊的運銷船,北茭村委會主任林文堅說,從最初的自產他銷到今日開著漁船出去,在海上收購漁民的漁貨,昔日的「海洋捕撈第1村」正努力邁向「海上貿易第1村」。
資料顯示,北茭村漁民發展海上貿易業,已轉戰浙江、山東、遼寧、上海、海南等地,隊伍從當初僅數人擴容到如今的1000多人,約占全村總人口的1/7。
打造「海上貿易第1村」
「海上福州」的東風,將讓北茭村的海上貿易業再上一層樓。今年,苔菉鎮將新建6座漁港碼頭,其中2座落戶北茭。
北茭是連江、甯德、羅源和霞浦等捕撈隊返航的「黃金地段」。獨特的地理優勢,讓北茭具備成為黃岐半島漁貨交易中心的潛質。林文堅介紹說,目前投資1500萬元的北茭二級漁港項目和投資2800萬元的北茭陸島交通碼頭項目都已完成招投標,預計下半年動工。隨著這2座碼頭竣工,北茭村將成為黃岐半島一帶的漁貨中轉站。
除了打造黃岐半島漁貨交易中心,北茭村還有個「休閒觀光漁業」夢。站在北茭村馬祖公園內,洋嶼島旖旎風光近在咫尺,這是大陸福建省首個進行旅遊開發的無人島。「要去洋嶼島,必經北茭村。」林文堅憧憬著漁村的前景,借助環馬祖澳旅遊區和黃岐半島開發的契機,北茭村將實現華麗轉型,吸引眾多遊人前來休閒度假,海上貿易第1村將成為北茭村新的符號。
◎記者手記:先人一步謀轉型
千百年來,海上的漁民風裡來,浪裡去,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靠海吃海,但漁業資源的日益匱乏,逼著他們尋找新的出路。
靠海吃海,完全可以換種吃法。“退一進三”,從第一產業的捕撈業進入第三產業的“海上貿易業”,乃至將來休閒觀光漁業,其結果是:同樣大小的一艘船,產生的效益完全不同,漁民們的感受也不同。經營模式的變化,正是北茭村漁民解放思想、先人一步謀轉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