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連江大黃魚《洋嶼島》 島主煩惱:3億建島,沒錢買魚苗--新浪網

  • 2013-06-15
懸孤海上的大陸福建連江縣洋嶼島,風光秀美,海鳥成群。洋嶼島就位於全球唯一的大黃魚種群聚集地核心地帶,全世界唯一的瀕臨滅絕的物種(大黃魚)都集中在洋嶼島海域附近,在這一海域有200多斤重的天然大黃魚。(圖/百度百科資料照片)

懸孤海上的大陸福建連江縣洋嶼島,風光秀美,海鳥成群。洋嶼島就位於全球唯一的大黃魚種群聚集地核心地帶,全世界唯一的瀕臨滅絕的物種(大黃魚)都集中在洋嶼島海域附近,在這一海域有200多斤重的天然大黃魚。(圖/百度百科資料照片)

編按:洋嶼島,位於大陸連江縣苔菉鎮北茭半島角,距陸地最近處僅1.3公里,是大陸國家海洋局2011年4月公佈的第1批可開發利用的無居民小型海島之一。
2013/06/14【北京新浪網記者胡蓉萍/報導】
大陸福建連江縣《洋嶼島》懸孤海上,風光秀美,海鳥成群的小型島嶼。2012年7月,姚財明成了洋嶼島真正的島主。姚財明是個生意人,他看中的不僅是這座島嶼的風光,還有背後的升值潛力。洋嶼島就位於全球唯一的大黃魚種群聚集地核心地帶,全世界唯一的瀕臨滅絕的物種(大黃魚)都集中在洋嶼島海域附近,在這一海域有200多斤重的天然大黃魚。
島主老姚
54歲的他,這輩子賺的3億元都投到了《洋嶼島》開發和建設上。圍海圍池、通電等基礎工作都已經做得差不多了,姚財明卻有了新的煩惱,沒錢買大黃魚、香螺、鮑魚的種苗。
近海養殖就是他利用這個島嶼實現經濟效益的方法。但姚財明算了一下,要把剛剛興建的這些基礎建設充分利用起來,進行天然大黃魚種群的恢復性開發,需要的購買種苗的費用總額為3.7億元人民幣。
《洋嶼島》位於海峽西岸福建省會福州市連江縣的最東端、環馬祖澳旅遊圈東部;與連江縣苔菉鎮隔海相望,間距約1.3公里。
鄰居都叫他「老姚」。在全球各大洋漂流了大半生的老姚選擇了這個離他出生地最近的一個無人島作為他的歸宿地。15歲開始捕魚,上世紀90年代開始做遠洋捕撈,去過全球各大洋,老姚見過印尼海嘯,鼎盛時期曾經有幾十艘漁船。
2000年左右,老姚發現全球漁業資源漸漸減少,要去更遠的海洋才能捕撈到更多的魚,一些常見魚種漸漸變得稀有。
「我意識到遠洋捕撈遇到了瓶頸,做近海養殖才能讓漁業資源生生不息,於是2004年前後,我把船隊的股份全部賣給了合作夥伴,這個合作夥伴的遠洋捕撈公司已經在韓國上市。我開始在洋嶼島從事近海鮑魚養殖。」其實,老姚已經在這裏住了很多年,整個島就他一個人,那時候他就住在自建的工棚里。
一個偶然機會,中國水產研究院黃海研究所陳超教授對中國海洋資源的科普調查時經過洋嶼島嶼,發現這裏屬於亞熱帶海洋和大陸架淺海,由於大量淡水注入,營養物質豐富、水溫適中,浮游生物眾多。
陳超向老姚建議人工養殖黃花魚,建議擴大規模和投資來做瀕危野生大黃魚種群的恢復及開發利用。而洋嶼島就位於全球唯一的大黃魚種群聚集地核心地帶,全世界唯一的瀕臨滅絕的物種(大黃魚)都集中在洋嶼島海域附近,在這一海域有200多斤重的天然大黃魚。
老姚聽從陳超的建議,在洋嶼島附近建了一個大概6000平方米的養魚池,同時在島上也圍了魚池,開始野生大黃魚的小規模養殖。後來又利用當地的環境和海洋水質的條件,圍海建了10畝左右的池子,水域面積達到6萬立方米,開始了瀕危野生大黃魚種群恢復的嘗試。2008年和2010年間,這些小規模的嘗試開始有了回報,大概賺了3000萬元。
令老姚煩惱的還有能源問題。他開始把柴油運到島上來發電,後來還嘗試過太陽能,現在還想著要接通海底電纜,他還想凈化淡水。這些同樣耗費了老姚大量資金。
到了2008年,村民看到老姚賺到大錢了,開始有各種他私占島嶼的上訪告狀材料遞到村裡、鄉里、縣裡。這讓老姚很困惑,這種無人島使用權的問題以前也沒什麼先例,他不懂得如何應對。於是他和村裡簽訂了40年的租賃合同,租下了這座無人島。
「2008年後,我就有了洋嶼島的承包經營權。」老姚說。2009年,老姚註冊了明島公司,並開始大手筆從事近海養殖,把大水庫圍起來,做一個保育庫,對野生大黃魚的種群恢復做進一步的嘗試。
明島實業有限公司於2012年獲得全省首個無居民海島——福建連江洋嶼島旅遊綜合開發項目的使用權證,也是國家海洋局2012年公布的第1批可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之一。公司目前為止以自籌資金的方式,對該項目完成了3.5億元人民幣投資,一期工程的碼頭、海堤、隧道等已基本竣工,項目即將投入第一期的生產和運營。
為進一步激發福建海島的綜合開發利用率,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于日前發布了《福建省海島保護規劃》,該《規劃》提出將適度開發全省500多個無居民海島,無居民海島最高使用年限為50年,單位和個人均可申請開發利用。
2012年,保育庫建成。以投石築壩的形式將洋嶼島東、西兩山連接,圍堵面積8萬平方米水域,可抗颱風、赤潮、高溫等自然災害。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大壩採取梯形結構,底座寬96米、平均高度28米、頂層寬度9米、北面海堤長320米,南面海堤長215米。保育庫深度8-10米,底基為天然石礁和鵝卵石,其上、中、下共設計電動閘門16個,在保育庫底部分別設計安裝多個「供水系統」。其功能是既能加強水流速度,保持庫中水域面積始終為8萬平方米,又有利於保證大黃魚獲得自然的生態環境。
老姚的遠景
對於洋嶼島的開發,老姚有自己的遠景。他的項目將分成三期建設,第一期是天然大黃魚種群的恢復性開發、第二期是洋嶼島「萬畝海洋牧場」、第三期是無人島的旅遊休閑綜合開發。
但第一期建完保育庫后,老姚無無購買魚苗、燈光捕魚設備等的資金。從未聽說過「金融槓桿」一詞的他在職業經理人費趙鋒的建議下決定向銀行貸款,他想借3.7億元用來購買各種魚苗及捕魚設備,當然他測算過,兩年內能實現利潤4.25億元人民幣。
「最迫切需要資金的是投育苗,如果今年不投育苗,就要損失上億元。我們已經和民生銀行對接了兩三個月了,還在談。目前只有民生一家銀行對這類項目有興趣。」福建明島實業常務副總費趙鋒說。
由於海洋經濟具有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加之生態環境社會公益性和效益外溢性相互脫節,海洋經濟潛在收益存在不確定性,從而減弱了現有金融體系與海洋經濟的融合度,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金融排除」現象。
但民生銀行認為這是一片藍海。該行福州分行行長蘇素華說:「我們積極探尋抵押擔保形式,今後將大力推廣海域使用權抵押、海島使用權抵押等擔保貸款的模式,有效盤活海洋產業客戶資產。」
但眼下,因為沒有後續資金支持,耗資3億多元人民幣、耗盡老姚半輩子心血的養殖基地依然閑置著,至今為省錢買苗而開著普通NISSAN車的老姚很無奈。
儘管如此,海域使用權和海島使用權做抵押獲得貸款,無論在海洋漁業界還是在銀行界,都還沒有先例。老姚希望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