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讓爺奶站起來 馬祖93歲患者術後現在101歲--聯合晚報

  • 2015-10-09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示範如何加強膝關節肌肉強度訓練。 記者陳瑞源/攝影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示範如何加強膝關節肌肉強度訓練。 記者陳瑞源/攝影

 2015-10-08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據統計,全台60歲以上的長者,有八成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大多數患者忍痛不開刀,最後變成O型腿、X型腿,甚至坐輪椅,影響日常生活。現在經過醫師評估,可以開刀免忍痛,置換人工關節,恢復正常生活。
 一位92歲的老先生因為關節退化,忍受雙膝疼痛六年,最後雙腳完全無法站立,以輪椅代步,經醫師評估開刀置換人工關節,術後兩周後,老先生已經能夠單腳站立行走 。
 另一位家住馬祖的93歲患者原本也是坐輪椅,多年前換了人工關節後,現在101歲,仍能夠自行在馬祖行走。
 北醫骨科醫師陳健煜表示,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一年換人工關節的患者,多達二萬例,每年成長5%至6%;過去20年來,他曾為30位90歲以上的超高齡長者置換人工關節。
 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開刀時間太長,容易造成感染和血栓,因此手術時間一定要快(約一至二小時完成)、輕、精準,嚴重的心肺功能不佳、嚴重失智症、骨鬆、糖尿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患者,並不適合置換人工膝關節。
 陳健煜表示,老人家平時應保養膝蓋,謹記「三不一要」,不要蹲、不爬坡、不提重,起身、坐下用手撐,可分擔膝蓋的受力。保持體重也很重要,體重每增加一公斤,膝關節就增加四公斤受力,平時多保養,多做腿部拉筋訓練肌力和關節組織,可以增加關節的使用年限,減少老化與退化。
 新聞來源: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123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