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18年03月21日
來源:蘋果日報
【撰文/攝影/剪輯:陳希倫】在馬祖最大的港口-福澳港,問起當地人有沒有聽說1位年輕女孩在跑船?「跑船?哪有女孩子跑船的,應該是在岸邊處理漁獲吧?」碼頭工作的大叔說。
▲討海的女漁民,也是唯一7年級生
陳佳瑜,27歲,馬祖南竿人,她是南竿唯一的女性漁民,也是最年輕的船主。討海的資歷4年,她成立了「鱻貝佳水產」清晨在市場擺攤,中午前在碼頭處理漁獲,並把新鮮的馬祖淡菜、牡蠣打包寄送至台灣本島,接著出海處理外海養殖的海產,返岸後再重複著處理漁獲和打包的工作。
在漁務最繁忙的季節,清晨1、2點就得上工,直到晚上9點才能休息;1年之中,如果不是遇上颱風級的猛浪,無論是搖著小舢板,還是開著去年購入的二手漁船,天天都得在浪尖上工作。
「剛開始第1年,前3個月,我只要上船就吐,因為太暈了,沒有辦法適應,原本在陸地上工作的人,突然到海上去,完全沒辦法適應。」
陳佳瑜大學畢業後,一開始在地方的衛生局工作,因為不喜歡受拘束,在媽媽朋友的指導下,開始了討海的日子。起初登船學習,天天都暈船,一直熬過前3個月,能夠自己駕駛小舢板後,才逐漸克服暈船問題。
▲熬過漁損,用淡菜推廣馬祖
「我想用淡菜推廣馬祖,應該會很有發展性。」伴隨著發展而來的還有未知的挑戰,入行那年,除了暈船,因為經驗不足,陳佳瑜曾面臨主要漁獲──淡菜的大量漁損。
淡菜是一種貽貝類,與臺灣本島產的孔雀蛤屬同科,但是體型更碩大、營養價值更高,一說淡菜煮食過程不用調味就很鮮美,故以「淡菜」為名;除了馬祖海域盛產淡菜外,國人食用的淡菜多仰賴進口。
「我們跟國外的比較不一樣,國外是一顆顆吊養,因為他們是在養殖的區塊裡面,我們是在外海,用網袋的方式(飼養)。」陳佳瑜驕傲的說,馬祖淡菜多了一股「海味」,她經營的社團中,一些嗜吃國外淡菜的饕客,都被馬祖淡菜的鮮味收編了。
以這種半養殖的漁法,淡菜需歷經兩年成長才能販售,其中3、4月為產卵季,此時的淡菜非常脆弱,陳佳瑜回憶入行第1年時,因為不知道時逢產卵階段,例行性的用工具敲打,去除附著在淡菜殼上的藤壺,結果在販售之前,1百餘袋的淡菜全部死亡,所有投入的心力與資金一夕間成為泡影。
這個挫折沒有讓陳佳瑜放棄,「其實淡菜生命力是很強的。」直到現在,每年到了3、4月,仍然會面臨一些損傷,但是她花更多的心力「養」淡菜,讓淡菜好好生息,「馬祖的海域算是好的,不會像其他海域可能有一些病毒,雖然淡菜全年都有,但是現在冬天的時候,我們盡量朝養殖,去養牠,牠只要是抱在一起,就能生長。」
從岸邊拉起一團結成球狀的淡菜,陳佳瑜繼續說明,淡菜常被誤認是毛髮的「鬚足」,其實是淡菜的心臟器官,淡菜會用鬚足纏繞彼此,一起捱過嚴峻的時刻。
▲最受漁工歡迎的船老大
陳佳瑜也有陪伴她捱過風浪的夥伴,目前她麾下船員共有6名,除了2名本國船員外,另有3名來自菲律賓、1名來自越南的外籍漁工。他們湊在一起的時候,遠遠就能聽見他們的嘻笑聲。
問起這個年輕女孩,管理漁工沒有遇過困難嗎?陳佳瑜說,漁工們都很尊重船主,她一點也不擔心,開業前3年,她只有聘請1名外籍漁工,慢慢有了默契後,才增編到現在4名外籍漁工。現在這名「元老級」的外籍漁工,是最好的助手,能幫忙溝通、照料其他的外籍漁工。
「他們離鄉背井來這裡,已經很可憐,有些雇主會說些不好聽的字眼,一開始他們一定聽不懂,但是他們會去問聽得懂的,知道了他們也會難過。」陳佳瑜體諒漁工辛苦,也不會責罵船員,如果到台灣本島也會惦記著買些菲律賓、越南的日用品、零食給大家,偶爾漁閒帶著大家出遊,她也樂當拍照的那一個,絲毫沒有船老大的架子。
▲來自單親家庭,用努力克服流言
已經工作4年,陳佳瑜依然是港邊最「菜」的漁民,「因為馬祖這個地區很小,所以閒言閒語是一定有的,有些人會覺得我年紀小,又是女生,沒辦法勝任這個工作。」對於這些耳語,陳佳瑜笑說自己只要被人激,反而更要做到,尤其是一路上有家人的支持,她的決心更強烈。「因為我們是單親家庭,我媽媽撫養我跟我妹長大,大家都覺得她一個女生帶我們兩個沒有能力,就會看不起她,所以我跟我妹現在就很努力,讓大家覺得說我們也是會有很有成就的一天。」黃昏時刻,陳佳瑜的媽媽來到岸邊,不論今日這船是否豐收,一家用餐都正對味。
7年級馬祖女生討海不怕苦 陳佳瑜:要讓媽媽驕傲--台灣壹週刊
- 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