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沙的孩子 蒐馬祖童謠

  • 2003-04-03
築沙的孩子 蒐馬祖童謠 世界日報 黃英琴在海邊遇到老漁民,馬上拿出筆和紙記錄。(本報台北傳真) ●「外地人印象中的馬祖,是戰地、老酒和黃魚,那馬祖人記憶中的故鄉又是什麼呢?」翻著自己一年多來跑遍馬祖列島所有住人的島嶼,一句句、一首首搜集而來幾乎要失傳的當地童謠,黃英琴很驕傲地描述自己一段年少未完成、而即將實現的夢。 黃英琴出生在馬祖北竿小漁村橋仔,在她進入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深造前、還是北竿島(土反)里國小四年級導師時,很單純地只為了讓自己及學生們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有發表空間,一起在上頭堆砌文學夢想,兩年前經由同事鄭長國協助,架設了「築沙的孩子」網站,這個馬祖唯一的兒童文學網站,去年底獲得「天下雜誌」選為50個閱讀好站。 黃英琴從小就愛寫作,16歲時跨海得到台灣省徵文比賽的佳作時,更發現寫東西可以說出想法,又可以拿錢,真好。高中畢業後她選擇了台北師範學院數理系,一度她為自己走在數理、資訊道路上,思緒感動停滯,對失去敏銳感覺感到沮喪。直到她畢業返鄉服務,重拾筆耕,且為自己和學生找到了充滿想像和創造力的文學空間。 黃英琴說,在此之前馬祖童謠有文字記載的僅約20首,馬祖高中翁玉峰老師長期為它們譜上樂曲,在翁老師的協助下,她更能專注於童謠採集,2001年5月以「馬祖童謠的採集」為研究計畫,考取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並且經由所長林文寶大力推薦,去年拿到國家文藝基金贊助。 這些即將失傳的童謠,都存藏在七、八十歲以上的阿公阿婆們腦中,一年多以來,黃英琴利用課餘時間,跑遍馬祖列島中所有住人的島嶼,少說搭了上百趟的船。在山腳下、在海邊,黃英琴不放過任何一位阿公阿婆,攔下來就問,紙筆、錄音機隨時伺候;在東引鄉,她甚至每一戶都進去,老人們邊打麻將邊唱童謠,連麻將聲也錄進去。黃英琴回想自己小時候,只會兩、三首馬祖童謠,經她苦心搜集,現在已燒成光碟、且保證是當地老人的原聲帶,目前已經有106首,而現在馬祖小孩大都已能哼上個七、八首。 黃英琴採集到的童謠,絕大多數很難用常用的文字表現,她還特別利用馬祖「小三通」之便,到對岸福建師範大學,請編纂福州方言辭典第一把交椅的梁玉璋教授指導,協助她完成文字部分,並再以IPA(國際通用音標)寫下注音,方便學習,她自己則再加上方言註釋和賞析,把童謠中難懂的字音一一解讀,並將全首寫成白話文,目前已有28篇放上網站,其中「月光光」和「指月亮」兩篇的點閱人氣指數最高。 黃英琴已因生涯規劃離開馬祖,卻在遙遠城市不斷反芻在故鄉生活的甜美,「築沙的孩子」是她與故鄉串連的一個印記,也是永恆的夢想沙堡。「築沙的孩子」網址為:163.25.27.130/in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