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士賢/馬祖報導.攝影 東森新聞 對於作戰用的地下坑道,相信不少人只是從電視或是電影中的戰爭情節畫面中看過,未曾親身造訪過,來到馬祖,精神標語外,軍事性質的地下坑道也是最能感受它戰地風情的地方,行走在幽暗潮濕的地下坑道中,心中可說是五味雜陳,有著些許的害怕,也對軍中弟兄開鑿坑道之艱辛感到佩服萬分。 馬祖地區的地下坑道以依據戰事時期的「北海計劃」所興建的北海坑道「陣容」最為龐大,分布在南竿、北竿以及東引。民國57年時,基於作戰的需要,當時的馬祖司令官下令在南竿、北竿、東引等地開鑿供登陸小艇用的水中坑道,以便保存戰力適時出擊,但是坑道開鑿完畢後卻發現由於潮差太大而無法使用,失去軍事功能的北海坑道目前則成為一般人體驗馬祖戰地景觀的場所之一。 位在南竿的北海坑道三個地區中氣勢、工程較為龐大的,當年軍中弟兄耗費大約3年的時間才將此坑道開鑿完成,過程中與花崗岩、潮水搏鬥的艱辛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也難怪豎立在坑道的入口處的標語上寫著「鬼斧神工,蓋世之作」,而入口處前的阿兵哥雕像及大砲,除了對執行開鑿工作的弟兄們至上敬意,更表達出此項工程的艱鉅程度。 坑道整體呈「井」字形交錯,長640公尺,寬10公尺,高18公尺,漲潮時水深8公尺,退潮時則為4公尺,步道全長約700公尺,大約30分鐘即可繞行走完,而要參觀坑道還得要配合潮汐時間,每日漲潮前後約3小時由於坑道為潮水「灌滿」,無法入內,須等退潮時方能一探究竟。 走進坑道中,幽暗、潮濕是腦海中浮現的第一感覺,加上諸如此類地區是經由多人的「心血」所開鑿而成,難免會讓人有些許「聯想」,但由於是多人一起行走,大夥兒哇啦哇啦的說個不停,倒不覺有任何「異狀」或是感到害怕。 沿著坑道中的布道行走時,岩壁上的水有時會從上往下滴,前兩次頭頂被滴到時,由於心中沒有防備,還嚇一了一小跳,如果您是寶貝頭髮到了極點的人,不希望被「岩水」滴到,建議您可戴頂帽子,至於撐傘,嗯…,有點奇怪,還是免了吧! 靠著微暗的光線仔細瞧瞧的話,還可看到坑道岩壁上漲潮時的水痕,高度大約可達走道旁之欄杆的三分之二,此時也真正了解到為河漲潮時無法進入坑道了。在某些燈光比較明亮的地方,往坑道中的水面望去,還可到坑道的倒影,煞是美麗,此時之前一些「異常」的想法,隨即被拋之腦後,只管貪婪的享受眼前美景。 沿著蜿蜒的步道走出坑道後,心中對於施工的軍中弟兄們十分佩服,由於他們的奮鬥、每天與潮汐海水搏鬥、搶時間,我們今日才能看到此項特殊的戰地景觀。
馬祖好好玩/戰地地下坑道 開鑿工程艱辛浩大
- 200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