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前言 根據《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所展開的國安條例立法行動,因七月一日爆發五十萬港人遊行示威事件,對香港政經情勢與北京香港互動關係,產生巨大與深遠影響,並可能對台港與兩岸關係造成影響,為全面觀察此一事件的成因與後續發展,本報特與「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合辦座談,密切關注香港民主化的發展進程。 主持人: 張五岳: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 與談人: 陳忠信(立法委員) 鄭安國(國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 陳明通(大陸委員會副主委) 翁松燃(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會長) 列席:夏珍(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王銘義(中國時報採訪中心副主任) 紀錄整理:劉永祥、陳旭華 攝影劉宗龍 張五岳:香港自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之後,雖然香港政府已推遲立法,國際社會仍高度關切第二十三條立法,以及香港的人權、民主發展狀況。 今天的討論主題是:一、「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檢視─從台灣、香港、北京、國際的角度談起。二、香港大遊行之後對香港政治生態的衝擊與影響。三、香港大遊行之後對台港及兩岸關係的可能影響。首先請翁松燃會長發言。 翁松燃:檢討一國兩制趨勢不太好 翁松燃:一國兩制從不同角度來看,各方表達各有不同,香港親中派口中的一國兩制是非常成功的,值得向台灣推薦;但民主派理解北京的一國兩制是「一大於二」,「一國」是原則,是前提,兩制是策略性。這個理解在香港大家都有,只是董建華上台後親中派認為,第一個要做的是讓北京對香港自治有信心,不會弄出北京無法接受的事務,董建華首任做的事情可以說都是符合北京期望的。 實際上立法會並沒有某些人擔心的情況,沒有在一國兩制實施後帶來不穩定,因為原先基本法「分開投票」的設計完全達到預期的目的。 從這方面來看,香港對一國兩制的評價兩極化。從北京看,他們認為是很成功的,但暗地裡還是有很多的顧忌、疑慮,例如法輪功,北京認為香港應該跟進,但礙於香港法律實施清況及對人權的認識,港府的處理就不如北京期望的直接。 董建華在香港的聲望一開頭就不是那麼好,施政遇到困難後提出「高官問責制」,實施後問題層出不窮,三局十一司高官至少有四人被民主派點名應負政治責任下台,其中包括財政司梁錦松及保安司葉劉淑儀。 這種清況不管是從香港或北京看,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從北京看來,香港的一國兩制安排是成功的,一國兩制是沒有問題的,北京不免有些疑問,香港有沒有能力自治?北京沒有必要進一步干預?這些事情北京也覺得很為難。中聯辦換個人,他說話比較強硬一點,反彈就很厲害。 北京也注意到香港經濟問題有可能變成負面,因此最近有「更緊密的經濟夥伴」安排,這對香港應有些幫助,真正落實後對台灣也會有競爭上的消極影響。北京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國兩制,不免會覺得香港原來是中國很大的資產,會不會變成中國至少一段時期的重要拖累? 台灣對一國兩制有藍隊、綠隊看法的問題,藍隊上次總統選舉時甚至有人直接說一國兩制好,綠隊當然說一國兩制失敗,五十年不變是謊言,這些回應有兩極的現象,但經過這次立法及五十萬人上街,中共被迫必須做出讓步,我想藍隊會反省一下。 國際上,我的印象是,前期大家覺得一國兩制差強人意,中共沒有干預,香港還是穩定自由,沒有太大限制,到了後期就不少人說有值得擔憂的地方,北京制度蓋過香港制度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一國兩制實施六年下來,情況不是太差,但整個趨勢不是太好。 鄭安國:中共有遠見該讓港民主化 鄭安國:一國兩制是個原則,應該從幾個實質面來看整個情況。第一個檢驗標準是有沒有落實基本法,第二是有沒有落實北京口頭承諾的「五十年不變」,第三則是執行狀況到底怎樣,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中共影響力等方面產生的社會結果。 我蠻同意翁教授所說,從落實基本法來看,除居港權案否決終審法院的判例外,其他比較少有事例違反基本法,而在居港權問題,香港人評價也不一。 但從一般香港、台灣或是我們的角度,要看到底能不能讓香港五十年不變,結果好不好。這可以從幾方面看,第一是政治體制及政府運作,這方面大家是不滿意的,基本法給香港的限制框框很大,行政長官及議員的產生都是小圈圈選舉,與民意脫節非常大,不民主的社會造成香港的分化。 第二是中共對香港政府運作的干預度,這部分香港人、國際及我們都感到不能接受。第三是新聞自由,我們看到兩個現象,一是香港言論某種程度的限縮,批評特區政府、中共地方政府仍有相當篇幅,但批評中共中央及領導人的言論減少,不過在媒體及媒體人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維持著記者專業的風骨。 第四是司法狀況,除居港權案讓香港司法被打一巴掌外,大體上並沒有受到傷害。另外,香港近幾年出現龐大財政赤字,港府整體的管治能力評價比較低。 台灣對一國兩制,沒有接受的可能性,翁教授剛剛談到部分人士支持一國兩制的主張,不能代表民意,也不能代表泛藍陣營,這不是泛藍陣營的主流意見。 香港面臨各種問題的核心關鍵就是民主化,如果中共有遠見,就應讓香港民主化,在二○○七年前直選特區行政長官及議員。 陳忠信:一國兩制原是鄧小平設計要用在台灣,結果因緣際會由香港先適用,鄭委員提到他們對一些法治的遵守,這裡我特別要從一個角度談。香港的法治從法理學來看,其實是RULE BY LAW,與RULE OF LAW很不同,差別在那個LAW是怎麼出來的,關係到是不是民主的關鍵;RULE OF LAW是人民做為主體,法律由人民共同制定的。 陳忠信:兩岸關係須排除一國兩制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可能就有很好RULE BY LAW的體系,中共想追求的可能也是這樣的體系,法律是由中共政治局常委來定。就像翁教授所談,北京比較重視「一國」,「兩制」只是策略性運用。這要適用在台灣會有很大問題,香港對「與中國大陸是一國」沒有太大爭議,但台灣不管是藍營或綠營,沒有人敢說中華民國主權不存在,讓台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自治。 談「兩制」,用到台灣來也有很大不同。香港原是殖民地,中共談判的對手不是七百萬人民,是倫敦當局,這種觀念在台灣不會被接受。香港過去沒有民主政治,但台灣經過半世紀的實踐,民主選舉已是生活中不可去除的一部分,而且台灣還有軍隊及情治系統。 未來兩岸關係的處理,一國兩制一定要排除在外,只能從其他角度去思考,才有可能找到新的解決之路。 陳明通:錯誤的制度是問題的根源 陳明通:一九九七之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從陳儀治台談中共的一國兩制」,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設立行政長官公署,台灣一定程度有自己的軍隊、貨幣及立法機關,結果發生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就撤除行政長官,實施地方自治,可說一國兩制在台灣曾實施過。 一國兩制為何無法實施,核心問題在於一個極權專制的政權,不可能支持一個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二者在本質上是矛盾的,很難突破。 一國兩制有著人為設計的制度落差及區隔,這個制度的建立必須仰賴中央政府強力支持這樣的區別待遇,兩制是在中央政府支撐下才存在,這中間很矛盾,一方面希望中央強力支撐兩制,一方面又希望中央不要太干預兩制之下的自由空間,希望保有原來持有的自由。當中央出現操控的思維,本身制度或統治能力出現問題時,這個兩制很快就會被衝垮。為何香港實制一國兩制六年後會有五十萬人上街頭,基本上有兩個理由,一是在董特首的領導下,治理發生問題,一是他要限縮人民的自由人權。 歸納香港一國兩制的問題:第一是制度本身出了問題,第二是由英國殖民政府統治改由特區政府治理,新的決策腦袋還沒有長出來,第三是國際大環境不佳,碰上經濟不景氣,第四則是個人領導風格,董特首沒有太多政治經驗。
港人上街反23條 挑戰一國兩制?
- 200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