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今天發佈保育研究成果,海生館館長方力行表示,在台灣海峽東部發現的罕見中華白海豚,經國際專家研究分析,證實是棲於台灣西部海域的固定族群,不但與大陸、香港品種不同,而且是台灣的特有種,不過樂觀估計僅約有二百隻左右,亟待保育。 海生館於去年邀請加拿大籍的王愈超博士主持鯨豚研究計畫,經過海上調查,在台灣新竹竹南到雲林縣北港溪口一帶,發現幾群稀有的中華白海豚出沒,國際白海豚專家根據體色與個體辨識判定,這些白海豚與大陸、香港的品種並不相同,因而被列入華盛頓公約及世界保育聯盟鯨類行動計畫中第一優先保育物種。 王愈超博士指出,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又稱印太洋駝海豚,出生時身體灰色,青少年時體色變淡佈滿藍灰色斑點,但成年後全身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分佈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溫、熱帶地區,喜歡聚集在岸邊和河口附近。中國海域部份,由長江口到越南一帶都有它們的蹤跡。 至於台灣西部海域的白海豚,王愈超指出,早期只有金門、苗栗、桃園零星擱淺、目擊等資料,因此被誤以為是大陸和香港種,直到去年展開研究調查後,才確定台海東岸包括金門、馬祖都是它們的棲息地,而由專家證實這是屬於台灣人的珍稀動物,並在國際科學期刊發表。 有關台灣特有種白海豚,目前所知具有獨立於台灣海域、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約百分之二、分佈範圍窄、非常靠近海岸、棲息地和人類活動範圍重疊等特性,另外,研究中並發現它們通常以一至二十一隻的小群體出現,有游泳速度慢,下潛時間四十至五十秒,會幫助受傷夥伴等行為。 而由於台灣白海豚需九至十四歲才性成熟,懷孕期長達十一個月,哺乳時間超過兩年,約三至四年生第二胎等特殊特性,且數量最少約三十隻,最多不超過二百隻,因此,海生館今天特別呼籲國人應加強保育這類瀕臨絕種的珍稀動物。
台海東部白海豚證實為台灣特有種 亟待保育
- 200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