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不久前,北京一份重要的國際時政雙周刊「世界知識」,以「我們會遭遇核戰爭嗎?」的醒目標題,大篇幅分析當前世界核武發展失序現象,以及對美國退出「反導條約」(ABM)、執意發展反導彈系統和推出「核態勢評估報告」,並把中共列入在緊急情況下,美國可以先使用小型核武進行先制打擊的對象等一系列措施感到憂心,從而引發外界對中共是否改變其核武戰略的關注,甚至不少軍事觀察家擔心,台海問題萬一失控,將迫使「中」美兩國重新面對核武威脅乃至有限使用核武的可能。 據了解,中共「後發制人」與「不率先使用」的核武戰略,至今並未因上述國際環境改變而出現變化,其原因除中共信守對國際社會的先前承諾,有利於掌握道義上的主動外,主要考慮還是現實問題,當中共的核力量與美國存在巨大落差,運載和投送工具呈現明顯不對稱的態勢下,一個保守而被動的核戰略遠比積極而主動來得安全,後者易導致對手疑慮和誤判,而更傾向採取先發制人。這也是中共二砲部隊迄今仍採用「反威懾」而非「威懾」概念作為作戰準則的根本原因。一字之差,道盡中共核武戰略的被動處境。 從技術的角度看,中共因缺乏先進的早期預警系統,無法準確識別來襲導彈是否就是核彈頭,且不具備「預警即發射」能力,只能等到遭核攻擊後才能做出判斷而展開核反擊。美國專家估算,一個中等核武國家在中等狀態的防護下,即使遭核攻擊也能保存二○%的核武力量,大陸地域遼闊,核武的生存概率應該更高。 不過,中共不改變既定的核武戰略,並不意味停滯其核武發展,在大陸經濟增長和國防科技精進的帶動下,中共近年研製核武出現「以質取量」現象,它的二代核武包括東風–三十一型戰略導彈等,採用機動部署和多彈頭分導及誘餌技術,並安置矢量噴射變軌的動力裝置,使美國在關鍵時刻難以追蹤導彈飛行軌跡。 美國專家坦承,以目前的反導彈系統無法有效攔截上述導彈,對帶有反模擬氣球誘餌或加裝冷卻防護罩的核武器更是一籌莫展。換言之,中共只要確保少量而有效的核反擊力量,即能和美國維持相對穩定的戰略平衡。 隨著核武性能和載具的逐步改善,中共在打擊目標的選擇上也出現新的變化,從以往針對城市進行大規模報復的「軟目標」(精度要求不高的面狀目標),轉為同時兼顧打擊重要軍事據點的「硬目標」(精度要求較高的點狀目標),進行所謂的軟硬雙殺。 除此,中共目前核武進程邁向第三代,偏重核彈頭的效能變化,朝單一能量釋放的方向發展,包括以高能中子輻射殺人卻不毀物的中子彈,和專門摧毀電子器件的電磁脈衝彈等,而這些小當量的核武器不僅強化有限核戰的實用性,也模糊以往大當量核武時代對核戰的界定。實際上,美國在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戰爭就首度啟用電磁脈衝彈。 去年三月美國公布「核態勢評估報告」,在強調「先發制人」戰略的同時,列出伊拉克、伊朗、北韓、敘利亞、利比亞、俄羅斯與中共等七個潛在打擊對象,此不禁讓人聯想到,除了台灣問題,中美還會在哪些地區核武相向? 北京一位軍事專家說,大陸想創造一種具有核等效威懾手段的常規不對稱作戰的武器及戰法,來面對介入烽火台海的美軍,可見北京不想打核戰,卻又不能排除美國可能率先動用電磁脈衝等快速癱瘓解放軍指揮系統的準核子武器;退一萬步想,共軍面對美軍壓制而長久處於挨打卻又無法扭轉戰局時,誰能保證北京不會做出斷然措施,以核武挽回軍心和民心避免政權丟失? 這位人士提醒記者,大陸是世界五大核武成員中,核力量最弱卻做出自我設限承諾最多的國家,但這種克制不以喪失中共政權為代價,天安門事件解放軍打破傳統槍口對準人民,是基於中共政權危急所做的判斷而採取的斷然處置,在關鍵時刻對付外強侵入何來顧忌。但怎麼在大國之間界定核戰或使用準核武?對「中」美兩國都將是新的課題與挑戰。
台海若開戰 恐啟用有限核武
- 200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