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當代中國大陸的富人們越來越喜歡住進一些類如「納帕溪谷」(Napa Valley)、「棕櫚泉」(Palm Springs)、「長堤」(Long Beach)、「陽光上東」(Upper East Side)、「公園大道」(Park Avenue)等以美國富人區為名的豪宅中,一些大陸舊時流行的名稱,如「新中國路」、「工人新村」、「人民廣場」等,已經不再受到歡迎。
「紐約時報」報導說,雖然大陸富豪以西班牙拱門、希臘圓柱和仿羅馬石雕來裝飾他們的豪宅,但這些房舍卻不會像歐美豪宅般坐落於鄉間,而多是雇有二十四小時警衛及高聳圍牆的郊區建築群,因為大陸富豪都擔心自己成為搶匪的目標。
據指出,這是大陸「一部分人富起來」之後的社會陰暗面。由於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貧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造成貧富間羨慕與不安全的複雜心理。
中共至今仍自稱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中國大陸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度所需要的社會秩序支持架構已經蕩然無存。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大陸有百分之十八的人口每天生活支出不足一美元,窮人在都市的每個角落中都可以發現。因此,雖然大陸竊盜罪的刑期一般很長,仍無法嚇阻盜賊的橫行。
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貧富不均狀況已經超越美國、日本、南韓及印度,事實上,已經接近一九四○年代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水平。這也就是說,就貧富差距而言,大陸已經接近「回到解放前」了。
除了貧富差距,報導指出,大陸的社會心態也已經改變,多數人把達爾文適者生存的法則應用於社會生活中。當被問及貧富收入差距太大的問題時,一名受訪者回稱:「如果我們要達成完全的市場經濟,就必須犧牲一部分人」,「為了達成最終的目標,必須經過這樣一種階段」。
報導說,雖然早已經拋棄馬克思開立的藥方,但現今中國大陸的社會意識形態,仍保留著部分馬克思的精神,包含歷史有一個必然的前進方向,最終將抵達終點;及為了達成新世界的遠景,部分人要做出犧牲。只不過,過去的歷史前進終點是共產主義烏托邦,現在是物資豐沛的市場經濟;此外,為了達成市場經濟,馬克思理論成為窮人必須受苦的合理化工具。
只不過,大陸新富階級並沒有從歷史中學到教訓,過度貧富差距是革命的溫床,許多中國王朝因農民暴動而亡,包含中共的革命成功,也是得益於當時的社會貧富不均。
過去十年來,雖然中國大陸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都在百分之七以上,但富人財富增加的速度遠快於窮人,致使貧富差距越加拉大。此外,大陸現今更有政商集團的出現,他們藉由與政府的關係,以低價購入國有企業資產而致富。
就在中共正極力把新富階級吸納入黨的同時,大陸藍領工人則逐漸失去他們的社會地位,一大群失業和下崗的工人開始被稱為「歷史包袱」。
這群大陸下崗工人,由於媒體掌握在中共手中,他們的聲音很難被外界聽到。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孫立平就曾經不平的說:「他們不是『歷史包袱』」,「我們國家的財富、國企的資產,都是藍領工人創造出來的」。
在當前貧富嚴重不均的情況下,大陸藍領階級仍未絕望的原因,根據孫立平的研究,是他們「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孫立平說:「只要他們的孩子有良好的受教育機會,他們就不會完全失望」。
報導說,中共現今領導層曾經誓言將解決貧富不均問題,但這是一項艱困的工作,因為他們必須以大陸百分之十七國民生產毛額的經費,創建大陸的社會安全網絡及醫療保健體系,而處理相同的問題,美國花費了三分之一國民生產毛額的預算。
大陸貧富不均 回到解放前
- 200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