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建築活教材 建築系學生最好的課本

  • 2005-09-18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七日電)過去幾百年來,馬祖群島是討海人的基地,馬祖各島上的村落建築都有上百年歷史。馬祖各島獨樹一幟的石造建築物,被外界稱為「閩東式」建築;建築系教授們,利用這活生生的教材,為學生講解建築物砌法的不同;老舊古樸的馬祖建築物是建築系學生最好的課本。

 透過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的子計畫「大專校院建築設計創意學養計畫」,台大、中原、實踐、淡江、華梵五所大學師生在暑期前往馬祖離島,協助當地居民重整社區,也跳脫過去建築教育只是抄襲國外設計雜誌的框框,在真實的環境裡,學到什麼是「工字砌」、「人字砌」、「亂石砌」,以及各式各樣馬祖的「閩東式建築」特色。

 華梵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葉乃齊指出,馬祖的房子被外界慣稱「閩東式」建築,實際上,這種形式的建築,從閩江以北到浙江地區都看得見,由於馬祖各島上的建築物與台灣的建築風格迥異,是建築系學生學習建築設計的最佳地點。

 國民政府遷台後,馬祖除了閩東式建築,又多了軍事建築的風貌,成為世界僅有的建築特色,但隨著駐軍減少、居民外移,出現許多廢棄的軍事碉堡與民宅,學者們表示,不論是傳統建築,或是軍事建築,都是馬祖的特色,不宜隨便拆除。

 參與創造力學養計畫的教授們,特地前往拜會六月初才上任的馬祖防衛部司令陸小榮,為廢棄的軍事建築請命;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說,軍事設施不但是馬祖的特色,也見證了馬祖的歷史,寧可閒置,也不宜任意拆除,未來,廢棄的軍事建築可考慮成為觀光景點,讓觀光客體驗馬祖的建築歷史變遷。

 夏鑄九說,對建築系師生而言,馬祖仍是塊璞玉,需要細心雕琢,從事建築設計者最擔心的是,如果居民一有錢,就任意拆除房子,然後蓋一棟自己喜歡的房子,這樣將破壞馬祖的建築風貌,「就像台灣一樣,房子蓋得東一塊西一塊,卻沒有整體特色,讓人痛心。」。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喻肇青指出,建築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會蓋台北一○一大樓,但希望學生透過活的建築「活的教材」,親身參與體會,才能設計出讓人住在裡面的房子。

 過去數十年仰賴軍事消費的馬祖各島,近年因駐軍減少、居民外移,社區展現老態;來自台灣的建築設計師生協助馬祖各村落進行的社區重整工作,讓素有「閩江口珍珠」美稱的馬祖,重現地方特有的風華。

 然而從台灣到馬祖,是趟遙遠的路程,儘管搭飛機僅需三十分鐘左右,但機票對多數學生而言,仍是不小的開銷,大部分學生選擇從基隆港搭台馬輪,一趟航程大約七個小時,雖然票價便宜,但一個學期往返多趟,也是一筆負擔。

 除了自掏腰包付旅費之外,「時間」也是讓學生傷透腦筋的事;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說,每次渡海來馬祖一趟,不可能只留兩三天,學生因此必須請假,甚至「蹺課」,如果遇到期中考試,有時候也須和各科老師商量一下提前考試,才能挪出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專心在馬祖從事社區重整工作。

 表面看起來,各校學生團隊在馬祖推動的計畫似乎困難重重,實際上,學生與老師們都「玩」得很快樂,也從中獲得不少成就感;許多老師都說,他們的學生在和馬祖「談戀愛」。

 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說,過去,台灣的建築教育只是抄襲國外的雜誌,也只能在紙上幻想創意,現在藉著教育部的創造力學養計畫,建築系師生在真實環境,學生透過「參與式教育」真正建構出「活」的空間。

 位在閩江口外的馬祖列島,素有閩江口珍珠的美稱,儘管歷經時間風霜,珍珠逐漸失去光澤,這群師生進駐後,運用他們的巧思創意,清理年久失修的房屋廢墟以及垃圾雜草,並把村民當作垃圾的廢棄物再利用,作為社區造景;這群從台灣遠渡而來的師生與當地居民合作,讓閩江口的珍珠重新發亮。9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