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開幕 副縣長王忠銘參加盛會

  • 2019-06-29
  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28日開幕,副縣長王忠銘代表縣長劉增應參加盛會。(圖:產發處)

 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28日開幕,副縣長王忠銘代表縣長劉增應參加盛會。(圖:產發處)

 【記者吳嘉榮報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即日起至2020年3月8日為期9個月的時間,在第四特展室推出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展出內容有中華白海豚、海洋生物模型、多樣鯨豚類標本、操作多媒體互動遊戲等,相關優惠與展覽活動資訊請至特展網頁查詢(https://bit.ly/2FEfHsf)。
 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連江縣政府、中華鯨豚協會、金磊影像工作室Ray Chin Images、林子皓•南波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視群傳播事業有限公司、彰化區漁會協辦。28日開幕式由科博館館長孫維新主持,副縣長王忠銘代表縣長劉增應出席,產發處副處長劉剛也與會參加。
 特展四大亮點展品包含有大村鯨、龍王鯨、江豚、白海豚,大村鯨是科博館典藏的第一具鬚鯨骨骼標本,這隻曾以大翅鯨之名被巡迴展示於國內外的鯨魚,任務完成後帶著傷痕回到蒐藏庫,直到2003年,被重新鑑定為21世紀最神秘的新種鬚鯨。龍王鯨是古鯨類的演化里程碑代表,為3千萬年前的廣泛分佈物種,反映其海洋適應力,龍王鯨科是最晚出現的古鯨類群之一,完全在水中生活且遍佈於全球各地。他們的牙齒仍維持著異齒形特徵、前臼齒與臼齒外緣有具鋸齒形的突起。跟早期古鯨類的構造大不相同,他們的鼻孔更往頭頂方向移動、頸椎更為扁短、前肢扁平如槳且後肢明顯退化縮小,顯示牠們更加適應水生環境。
 江豚是台灣最常見擱淺物種之一,分佈僅限於印太洋近岸水域和長江,牠們是國際保育焦點物種,也是該館長期典藏及研究的鯨豚物種,在CSI鯨豚擱淺研究區,將介紹牠們的擱淺分佈和自然史研究。江豚是連江縣主要擱淺的物種,而連江縣江豚擱淺數量居台灣水域各縣市之冠。
 白海豚居住在印太洋區的近岸水域,而分佈於台灣西岸的台灣亞種白海豚,已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等級,不僅是國內外矚目的保育焦點族群,也是科博館多年參與研究與典藏的類群。而在第五主題展區是台灣中部河口生態模型區,是人們經常利用的近岸水域,這裡也是白海豚和眾多海洋生物的家。
 策展人姚秋如博士說明時表示,為提高特展多元性與專業性,科博館邀請國內外相關的自然史典藏研究單位、民間團體、鯨豚影像記錄者、紀錄片導演、科學繪圖與插圖畫家、美術工作者、鯨豚自然史研究者參與籌備。期望經由特展向大眾介紹鯨豚物種多樣性與生態面貌,並透過鯨豚與人類之間關係的發展,認知鯨豚過去及現在面臨的生存問題,反思人類在環境保育議題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