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武德,發揚建軍精神

  • 2008-09-01
 武德精神即是止戈為武,透過武力換取國家和平為最終目的。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一個具有健全武德精神的民主國家,其主權、領土、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到侵犯,必先透過領導者的決策化解干戈,其次利用國際外交排除危機,最終需發動必要的武裝攻擊。具備健全武德精神的國家,其戰爭目的講求正當性。《易經•師卦》中說明出師需呼應天,其中的天就是指正當性,領導者必須有德,君子有德上行下效,萬眾一心。戰爭是現實的,也是殘酷的。戰爭沒有絕對的贏家,只是相較之下兩國之間的軍力何者損失最低!戰火中人民是最痛苦的,需要面對顛沛流離與烽火連天的生活。身為國軍弟兄,須了解何謂武德精神,並且加以強化。國軍弟兄不僅保家衛國,亦須將心比心為本國人民與他國百姓著想。
 國軍武德教育,除了平日精實的訓練,在品德操守、人道救援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國父 孫中山先生為建立中華民國,經歷了無數的戰役,這樣的烽火無情讓我們深刻體認到民主自由的可貴與真諦,建立國家軍隊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使孩童可以接受完善的知識教育,老的時候能渡過平安的生活。中華民國憲法給予國軍神聖的使命,身為國軍的一份子,皆有保家衛國的責任與義務。親民、愛民為國軍的武德精神;國軍精實化、國軍國家化視為建軍精神。
 現代化國軍強調身心靈之健全,平時的軍事訓練與國防安全教育,國防部更注重官士兵的心理輔導工作,除了健強的體魄,更講求心理上的健康,所謂的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會,三方之健全。穿上軍服,就代表著軍人身分,應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從小到大,家庭為人格教育的養成,學校為知識教育的培養,軍隊除了專業上的訓練,更講求品德的操守。待人之道首在誠信,團體生活需互助互信,無論社會身分地位,在軍中皆一視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軍隊生活中,每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效法的地方。學習他人長處為標榜,並以他人缺點做為借鏡。常言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在強調才能的重要性,但莫忘個人情緒管理。
 軍紀的表現與軍隊的士氣代表著國軍的精神。現今兩岸關係日益趨緩,但國防安全不可鬆懈,要有備而不戰之憂患意識。服從上級指示,接受合理化、制度化、專業化的訓練,並解嚴守紀律。從平時的有效訓練,及休假在外的表現,即可見之。因為休假為軍紀的延伸,其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代表著自身為國軍身分。總而言之,國軍允文允武,武德教育從自身做起,發揚建軍精神,齊乎一心!
 馬防部砲一連二兵鄭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