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有感/馬中 吳宛庭

  • 2011-09-28
 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本是為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誕辰而訂,除紀念意義外,其中更蘊含一種偉大價值的存在———就是「傳承」。傳承孔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萬世師表典型,凡是真心向學,不論其階級、人品,他皆來者不拒、誨人不倦,這在當時當代可是極其難得的創舉。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加持,「老師」這個名詞,更多添了幾分神聖光輝。
 對我來說,老師像一團黏土,時間像功夫了得的老師傅。幼稚園的時候,是褓母的形狀,替小朋友又擦鼻涕又擦眼淚的;小學的時候,變成了百科全書———什麼都懂,無所不能;到了國中,又像是一位心理諮商師,溫柔地傾聽我們的困惑,並且大方提供解答的線索;而至高中,老師像朋友,像能夠一眼望穿我們想法的透視鏡———多麼特別啊!在人生中每一個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老師;一如百貨公司每個季節會推出不同功效的保養品般,療癒方向不同,給人的感受與體會各異。
 前幾天,閱讀了一本書———《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作者花費十三年光陰重建九二一大地震後崩壞的南投爽文國中,在位於全臺灣最窮的平地鄉鎮之一的學校落腳,為弱勢的孩子們構築希望、創造機會、替那些孩子找回「美麗」的心路歷程:從點到面,慢慢讓教育的網張開了來:學生沒動力,想辦法挖出動力;沒競爭心,想辦法挑起競爭心。集點數換二手用品上場了、拍賣會上換取火烤兩用鍋上場了、到校園教學露營上場了,當初頹倒的校園起來了,那群頹倒不抱希望的學生也修補了。很震撼,也很令人感動。尤其是在掙扎離開或著留下,那之間的猶疑與拉扯———或許是因為他在成長的路上也經歷過舉目無親的孤單、徬徨與無助,所以他知道沒有家庭溫暖的青少年為什麼會自暴自棄;也因為在求學的路上經歷過自力更生的辛酸、坎坷與咬牙,所以他知道沒有師長扶持的孩子們為什麼會認輸認命———最後,他選擇留下。我想,一如祆教主張善惡兩元對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和一個天使,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徘徊;無私者如他———本書作者王政忠主任,讓我相信,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其力量是無與倫比的!超越了人性嚮往安逸的本身。
 對於「老師」這個職業,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嚮往,或者說,是崇拜。因此,每逢教師節總會很費工的製作一張感謝卡片給最喜歡的老師們。從小學低年級的「注音塗鴉」,到中、高年級的「範本改編」、國中的「肺腑感動」等等。從「寫卡片」這件事,我發覺了自己的改變,以及老師帶給我或深或淺的影響力。潛移默化中,原來老師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其重要性是何其大啊!怎能不心懷感恩!「百年樹人」的這份愛,成為我們這些「待茁壯」的幼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巨大能量。
 而今,又到了葉落時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也來臨;於此,作為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將來也想成為一名教師的一個學生,僅抒發心頭之感,等待那充滿感謝的教師節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