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當衰老的歷史,踩著蹣跚的步履向你走來,伸出了滿是皺紋的雙手,想要交付與你,那支配未來的接力棒,他的足跡是那樣清晰而深沈。而唯一能啟動步伐,將這接力棒傳承並革新的動力只有──教育。當時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抗顏而為師,為的是作育英才、轉移風氣,擔下這傳承的重責。
而韓愈筆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充分的道出當時只要求老師傳授句讀之學,而非人生道業的學習心態及現實之無奈。再顧視競爭激烈的台灣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新聞中在路上阻擋救護車前進的、貪污的、酒後任意妄為的……,都是人們眼中的高知識份子。可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在本以為健全的教育體制中翻滾數十載,但怎琢磨出如是荒誕行徑?這是否正標示著,我們的教育中正缺少了道業要求,老師對孩子的指導僅只句讀之學的爭勝,忽於道業及情感的關懷,從前的教育困境不意在數千年後的今日又再度浮現,老師的存在價值屢遭撼動,怎能不深思!
反躬自身,慶幸自小生長於馬祖,在這個小小的海島,較喧囂城市少了一分冷漠,多了一分人情;少了一分壓迫,多了一分從容。而這份人情、從容,不只表現於街角人群互動,更進一步的影響了當地的學校教育。校園中的師長,或許從小就已認識,又或許哪天心血來潮在街上走逛一圈,就可以與國中、國小甚至幼稚園的老師來場不期而遇,他們對學生晚輩的教導就如同對自家的孩子般,不單只是在知識上的給予,更著重於生活態度教育、品性操守亦是堅持,絲毫不見馬虎。這份執著付出一直深深令我感動,更影響我日後行為處事的種種。都市冷漠的師生關係於焉全不復見,足見馬祖孩子的另一種幸福。
小時候,總認為老師是個極其偉大的職業,因為所有的小朋友都必須要聽老師的話,而且老師懂得的知識廣泛,智慧高遠。也因如此,兒時常與友伴玩起老師教學生的角色扮演,更不時的拉來年幼的弟弟,半強迫的命令他乖乖坐在桌椅前,聽我這個「假」老師上課,一逞指揮領導之欲。這幼時看似無心之作,卻意味著孩子稚嫩心中對老師的崇敬與嚮往。
我想:在許多孩子的心中,都曾夢想著成為一位老師。但曾幾何時,愈長愈大的我們都忘記了這曾經的想望,而對於「尊師重道」這四個字只覺八股,要遵之更是難行。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存在的意義何其重大!可當教育只流於單純知識的傳遞,失之精神的延續與傳承,小學而大遺,那老師的價值只會在無形中點滴流逝,不是嗎?
由韓愈的師說談起/馬中 駱宥辰
-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