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邱吉淦

  • 2006-10-22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會遭遇小的失意,後者與前者比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們往往怨嘆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譬如一位千萬富翁,很可能因為被倒了百萬元的帳,而鬱鬱不樂;一位經理很可能因為遭受總經理的白眼而心萌去意。他們只計較眼前的小小不如意,卻不想想自己已經是非常得意的人。也就因此,許多得意者反不如一般人快樂;甚至千萬富翁自殺了,經理辭職了,到頭來這些得意人;因為自己小處的看不開,終於成了真正的失意者。
 得與失在我們心中,真是只有一線之隔。我們意以為得,就是得意;意以為失,就是失意。從史蹟中探究,所以顏淵居陋巷,一簞食,一飄飲,也能得意其中。秦王主政統一六國,兼併天下,也能失意其間。斯故,塵世間芸芸眾生,大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就是再增加,也不覺得欣喜,而稍有所失,便誠惶誠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如此說來,得意何嘗不是失意之由,失意何嘗不是得意之始呢?
 更深一層想,我們人生最大的得意與失意,都無法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人生最大的得,應該是「生」,我們從父母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嗎?因為沒有這個得,就沒有以後的得,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應該是「死」,當這一刻來臨,我們便須交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這不是最大的失嗎?所以,這最大的得與失,我們尚且無法掌握,還有什麼得失好計較呢?
 【孔子家語】裡記載:有一天楚王出遊,遺失了他的弓,楚王的屬下們要去找,但是楚王說:「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撿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到了這件事,感慨地說:「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他為什麼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拾得,又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語譯)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我們個人而言,固然有得有失;就全人類而言,不是都一樣嗎?彷彿雲來雲往,雨來雨往,人世上總有晴朗與陰雨的地方;又如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世間的一切總是繼往開來、生息不斷。所以得與失,到頭來根本就一無所得,也一無所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