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陳大修

  • 2007-03-30
 唐代詩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寫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桂花樹終年常綠,枝繁葉茂,秋季開花,桂花盛開時點點白花,密若繁星,清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如入仙境。因之,唐、宋之間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詩句。
 中國的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是賞桂花的最佳時期。俗語云:『八月十五桂花香』。<吳剛伐桂>的故事家喻戶曉。明月有「桂魄」、「桂宮」的別稱,人們視桂樹為月中「仙樹」。
 早在屈原《楚辭,九歌》中就有記載:「援北斗兮酌桂漿」,後東漢班固《漢書.禮樂志》中也有「尊桂酒,賓入鄉」,可見古代早就知道用桂花浸酒招待賓客。
 桂花原產中國大陸西南部,為亞熱帶及暖溫帶樹種,性較耐蔭,凡庇蔭、陽光不足處,栽種之,甚為適宜。桂花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全株平滑。葉對生,橢圓形或長橢圓狀,約長5至10公分,有細鋸齒緣,先端漸尖。雌雄異株,葉腋簇生,極為芳香,花冠白色,深4裂,雄蕊二枚,花絲短。
 其實,桂花的品種很多,不是所有的桂花都在秋天開放,以台灣來說,最常見的品種是「四季桂」,這是個一年四季花開不斷的品種,所以在台灣說「八月桂花香」,並不代表桂花只在八月飄香。
 一般台灣民眾所栽植的桂花都是外來所引進的品種,因為台灣沒有這種桂花樹。所以如果我們在山裡面發現了葉子很像桂花樹的植物,它就很可能就是野生山桂花。
 這種台灣野生桂花樹和我們熟知的桂花可以說是沒有任何關聯,在自家院子裡種上一顆野生桂花,不見得滿庭飄香!所以在野外遇到時,還是讓它留在原地吧!因為野生植物畢竟屬於野外大地,不是嗎?
 在古代民間有一個關於桂花美麗淒楚動人的傳說留傳至今:
 傳說古時候山腰下,住著一位賣釀葡萄酒的美貌婦女,為人善良。她釀出的酒,香醇甘美,人們都尊稱她為『仙酒娘子』。
 有一年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清晨,『仙酒娘子』打開大門,忽見門外地上躺著一位瘦骨如柴、衣不蔽體的漢子,奄奄一息,仙娘看去此人像是乞丐。於是就把他扶進家裡,先灌以熱湯,又餵了半杯釀酒,那漢子慢慢甦醒過來,感激地說,「謝謝娘子救命之恩。我是個癱瘓的人,出去不是凍死,也得餓死,妳行行好,再收留我幾天吧!」。『仙酒娘子』更為難了,深怕村子裡的人會說閒話,可是又不能眼睜睜看著漢子活活凍死,終於勉強點頭答應,留他暫住。果然不出所料,關於『仙酒娘子』家中住著一位漢子的閒話很快就流傳開來,大家對她漸漸疏遠了,到酒店來買酒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少,收入也一落千丈了。
 雖然,『仙酒娘子』忍著心靈的痛苦,盡心盡力照顧那漢子,那漢子也終於明白了這個緣故,心裡著實難過;於是,就不辭而別,不知去向。『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見一位白髮老人,挑著一擔乾柴,吃力地走著。『仙酒娘子』正想去幫忙,那老人突然跌倒,乾柴散落滿地,老人閉著雙目,嘴唇顫動,『仙酒娘子』為了救老人,咬破中指,頓時,鮮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邊,老人忽然不見了。
 一陣清風徐來,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貯滿許許多多小黃紙包,其中有一張黃紙條,上面寫著:『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福高桂樹碧,壽高滿樹花。採花釀桂酒,先送爹和媽。吳剛助善者,降災奸詐滑。』。『仙酒娘子』這才明白,原來這癱瘓漢子和擔柴老人,都是仙人吳剛化身的。
 這事一傳開,遠近的人都來索取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種下,很快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芬香,無限榮貴。心術不正的人,種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發芽,使他感到難堪,從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動了月宮裡管理桂樹的吳剛大仙,才把桂子灑向人間,從此人間才有了桂花。這應是一則寄寓良深,勸人為善的故事。
 後記:(內人深愛桂花,對桂花及其香味視如至寶,特紀錄此文,並將她平日製作桂花釀的過程節錄在上,以供大家參考)。
 1、『製作桂花釀,取新鮮桂花和冰糖,比例1:1,桂花先在蔭涼處風乾,再將冰糖入鍋煮溶,加入桂花,煮成膠狀,就成桂花釀』。
 2、『直接將桂花和冰糖放入瓶中釀造,一層糖、一層花,到容器八分滿,置於陰涼處一個月即可,但每星期得拿出來攪拌,使花與糖蜜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