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隴白馬尊王廟鱔溪進香賀壽記行/圖•文╱賀廣義

  • 2007-05-15
山隴白馬尊王廟鱔溪進香賀壽記行(圖:文╱賀廣義)

山隴白馬尊王廟鱔溪進香賀壽記行(圖:文╱賀廣義)

 今年,三月十八日山隴境白馬尊王廟近三百位信眾啟程赴福州,展開為期四天三夜的祖廟進香之行。
 出發的前一晚,夜空風雨交加、雷電轟隆作響,不少鄉親憂心驟來的滂沱雨勢將影響出行情境。所幸破曉之後,雖然天際仍透露些許灰白,不過昨夜的大雨,掃清了滿天陰霾,讓信眾們得以一償宿願、順利成行,踏上自建廟以來的首趟進香之旅,不少鄉親滿心歡欣、喜形於色,一路上津津樂道著白馬尊王的「有聖」靈驗。
 事先,廟宇管理委員會主委邱英鑣、陳豐年、陳應城等大老、總幹事王榕樂與總務陳明順先生,村長曹容華和所有委員先後進行了多次工作會議,研商籌畫過程,以及與鱔溪白馬孚佑王祖廟方面相關協調事項。席上,王榕樂先生也笑談彷彿有白馬尊王的冥冥暗助,使得年前在倉促的時間內,六百套隊服在型號訂購上都能精準無誤、如數發出,得以功德圓滿。啟程前,翁玉峰老師與王榕樂、陳天發等多位熱心人士準備與裝飾神轎、香案、開道鑼、開道旗、銜頭旗、高照燈、涼傘等設施,長老們也在廟中進行簡單儀式,請示尊王相關進香事宜,再迎尊王與夫人神靈至鑾駕,好護佑鄉親歡喜出航。
 出團當日所有成員依照廟方的規定,均身著紅黑相閒的帽子與隊服,佩帶識別證,力求整齊劃一。七點鐘開始陸續有人至福澳港候船室會合,各分隊長掌握好隊員人數,八點鐘起進行出境檢查作業。團員分為二個梯隊,分別搭乘「金龍輪」及「閩珠壹號」先後離港,當時港邊也熱烈響起歡送的鞭炮聲。一行人浩浩蕩蕩往西穿行閩江口航道,前往福州馬尾港,歷時一個小時半抵達靠岸。
 本趟行程由邱英鑣主委擔任團長,縣長陳雪生、議長陳振清分別擔任榮譽總領隊、總領隊,在團員中有六位是來自東引的觀摩團,包含鄉長馮印樂、議員張永江、鄉代會主席林德建、前主席楊雲成及民政課長林美春等,也全程參與及採集進香作業流程,以作為東引下次進香組團的參考。
 進香團到達馬尾港,馬尾區書記鄭有光、副區長雷成才等首長在碼頭迎接,港邊爆竹聲響起,也有多家福建當地媒體到場進行採訪工作。山隴廟方等到全員到齊、器材齊備,便整理隊伍、開道鳴鑼,走了一段路後依序出關。中午,馬尾區政府設宴接待,書記鄭有光在席上表達歡迎之意,縣長陳雪生、議長陳振清及廟管會主委邱英鏕也隨即上台代表團員表示感謝。
 隊員穿著鮮明制服走在馬尾街上,引來路人矚目與好奇。餐後,下午團員分成兩大隊,就近在馬尾地區參訪,遊覽羅星塔公園、公園濱江景色,欣賞兩馬元宵花燈展,不少團員登上七層塔頂,居高臨下,一覽閩江風光,隨後沿著動線參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體認馬尾當年船政興衰故事。參訪結束後,在公安車隊的前導下,進香旗幟及尊王、夫人鑾駕座車先行,七部大型遊覽車尾隨其後,穿梭馬尾街道,受到沿途民眾圍觀。下午四時抵達福州,進駐外貿中心酒店,稍後晚餐。第二天為團員全日自由行程,當日午餐之後,主委邱英鑣、陳豐年、陳應城等大老、總幹事王榕樂等人驅車赴祖廟,再就次日的進香事宜與祖廟方面進行細節磋商。
 白馬孚佑王廟位於福州鼓嶺鱔溪(又稱善溪),主祀神為漢代初期閩越國王郢第三子。在唐代受到官方大力崇祀,南宋淳熙九年(西元1182)成書的福建地方誌《三山志》〈祠廟〉記載:「善溪沖濟廣應靈顯孚祐王廟,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距上潭五里。昔閩粵王郢第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唐貞元十年(唐德宗,西元794年),觀察使王翃旱禱得雨,崇飾廟貌。自後,太守躬禱輒應。唐大和元年,觀察使王仲方祈禱回,屆聖泉寺,雨已至。唐咸通六年(西元865年),觀察使李瓚奏封龍驤侯。」又說為唐代宗大曆 (西元766年) 以前在福建地方,釣龍台閩越王無諸廟、西湖閩越王廟、鱔溪孚佑王廟與城隍廟,並列為受到官方祭祀的四大祠廟。
 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又奏封其為「弘潤王」,宋慶曆六年(西元1046年),郡守蔡襄也在此祈雨,重修廟宇;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敕封「沖濟廣應王」,宋代元豐六年(西元1083年),太守劉謹赴廟祈雨並留下的摩崖題刻;紹定五年(西元1232年),加封孚佑王。明代王應山所著的《閩都記》,除了與《三山志》同樣刊載郢第三子射鱔事略,又更清楚的寫著其為鄉民壯烈捐軀的情形:「相傳漢閩越王郢時,有大鱔,長三丈,為民害。白馬三郎者,郢第三子也,以勇力聞。射中之,鱔纏以尾,三郎人馬與鱔俱死,其害遂絕。邑人立白馬廟祀之。」
除了上列的史料記載之外,孚佑王神話傳說也相當豐富。清代乾嘉時期的福建小說《閩都別記》更完整的描述:「此時閩王為騶姓,無諸傳騶郢為閩越王。騶郢第三子名寅,年少英勇,精於騎射,百發百中,常騎白馬,軍中號為白馬三郎,鄰國皆懼,是時諸變皆定,百姓安堵。唯鼓嶺下之大鱔魚,長樂之惡豹,食畜傷人,大為民害。白馬三郎匹馬先至長樂除豹。上山尋訪,惡豹正在山巔,負嵎食人,被三郎二箭射中腰肋,仍立不倒。連射了二箭,皆中喉肚,又不動。進前視之,原來活豹被射變為岩石矣,其害遂除。現在長樂十七都地方有豹變石,即當日射豹之古跡也。三郎既除惡豹,回來再除惡鱔。那鱔長有三丈,大有數圍,在鼓山北深潭中,時常出現食人。人雖遠離,亦能搶至,咬入潭中食之,似風似箭極快,人皆奔走不及。三郎挾弓矢至,那鱔正在潭面,即發一矢,正中鱔喉。巨鱔跳起空中,把尾將三郎連馬捲入潭中,頃刻人馬俱休矣。因為民除害,民皆感念,立廟祀之。取鱔魚之頭為香爐,後此爐被紅毛盜去。」
 事蹟發生地鱔溪則相傳「白馬三郎於春日正月游獵至此,見一村民啼哭甚哀,叩問其故,訴說吾村溪潭有一大鱔魚,常為人害,每當出游,便山洪暴發,沖毀田園盧舍,且每年正月十五須備一對童男童女往祭,才告無事。是該家貧困,無力購買小孩,為期甚迫,是以啼哭。三郎說:『此事無妨,吾能解之』,決心為民除害。迨至十五之期,三郎披弓策馬,前往溪邊,見巨鱔浮游水面,凶惡異常,即張強弩,矢射鱔喉,鱔負痛騰空耍尾,將三郎連人帶馬捲入潭中,頃刻人馬與鱔俱休矣。鄉人為感三郎無量功德,在峽口立廟,朝夕奉祀。」
 此外,福州的鴨姆洲地方又相傳白馬三郎帶隨員吳陽、顏平聖兩將軍及十八家將去鱔溪射獵時,知曉有鱔精在當地作怪。時二月初二日,凶鱔出潭,白馬三郎決心除害,持箭射中鱔身,鱔負痛甩尾反搏,將白馬三郎及坐騎一起甩入潭中,此時巨浪滔天,潭水盡赤,白馬三郎力盡與鱔俱亡。白馬三郎殉難後,他的一隻靴隨洪水漂至福州白龍江畔,當地的鴨姆洲鄉民感念其精神,建廟「廣應白馬王廟」祀奉。
 目前福州鱔溪白馬孚佑王廟前,尚保留清嘉慶己卯年桂月,與同治四年臘月等多座修建古碑,可惜遭到文革破壞,字跡又受風化斑駁。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初三,孚佑王廟曾舉行隆重的拜樑大典,重建廟宇。文革期間,白馬王廟被當作鱔溪小學校舍使用、前殿盡拆,一九九一年小學遷出,在台灣的王友濤與華僑陳明龍等先生積極奔走下,籌資依原貌重建。現今,堂前高懸「奉旨祀典」牌匾,柱聯「萬古名標白馬廟,千秋績著鱔魚潭。」,正門楹聯為重刻宋代名相李綱的詩句「千年鱔骨專車在,百丈龍湫瀑布重。」,一九九五年仲秋信眾合資新鑄「白馬孚佑王」大鼎。廟構寬敞恢弘,為瓦頂磚造木結構,宮殿式歇山頂、二進建築,設有戲台、遊廊,中庭上覆蓋硬山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