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的起源甚古,它應該是圖騰制的遺物,淮南子上就有關於門神的記載,一曰:「夏后祀戶,殷人祀門。」二曰:「今世之祭井灶門戶箕帚臼杆者……」,門神說起源於夏殷之說,當然不盡可靠,但近世發掘殷墟,出土各物中,有圖狗守門的姿勢,而為狗字的,那末殷代有守門的觀念是不容否定的,既有了觀念,在泛神社會中,附於神祗,原亦不足怪也。至於淮南子的祭井灶等,那是屬崇敬生產工具,是無可置疑的上古習俗。現在將門神的來源和演變加以說明於后:
一、吞口
四川沿泯江而上,在濟川縣附近,為羌民居地,他們有錢的人,多用小石子砌成碉堡,這種碉堡大小不等,但以四方見丈以高約三四丈者為多數,門在碉堡頂上,人上下碉堡用獨木梯或繩梯。人住在此碉堡內,狗在碉堡頂上守衛。
四川各地有所謂「吞口」,係於石碑額上雕一怪物頭,張口吐舌,口中橫銜一劍,有的在石碑上刻有「泰山石敢當」五字。按「吞口」二字,立芝堂談薈引懷麓堂集云:「金刀柄上龍吞口」,因為牠以口吞物,故名吞口。
四川新都縣城內由桂湖至城隍廟的街旁有兩個吞口,係石方柱形,柱頂蹲一條狗,狗形甚顯,這就是由羌民於碉堡上用狗守衛的直接遺蹟。此外四川各地有的將吞口畫在木瓢背上或是方形的木板上,缸在門頂上正中間,太平洋沿岸各地有於室外立桿懸掛此圖像,均為狗在碉堡頂端的遺風。
吞口何時所有?則不可考,但在漢以前的戰國時代已有。且在殷墟出土的各物中,有圖狗守門的姿勢,可知在殷代已有用狗守門的觀念。四川樂山縣對江距烏魷寺不遠有崖墓,俗名蠻子洞,於石崖洞作墓,有的深到十二丈的,在洞口享堂四周石壁上以及洞內壁上雕有各種花紋,而在門口站立兩位守門將軍,這就是門神。有的面目怪像而舌吐出口外甚長。四川薪津縣漢墓中有陶俑,有一頭長約五寸大小,亦係怪像而口吐長舌的。長沙出土戰國的名刻及木刻,亦有長舌吐外,又有木俑頭帶鹿角而口吐長舌的。
狗在天氣甚熱時,將舌吐出喘氣。至於口中銜劍,淮南子本經篇云:「故周鼎著棰,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又道德篇云:「故周鼎著棰而使齕其指,先王以見大巧之不可也。」門神的鍾馗像係口中銜一支筆。
二、饕餮
殷周銅器上的花紋,大半是正面一個怪物頭,側面各有一個動物。正面的叫做「饕餮」,如呂氏春秋先識篇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來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側面的叫做「竊曲」,呂氏春秋適威篇云:「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其實正面的一個頭即狗頭,亦即吞口;側面係兩條狗,民俗學家衛聚賢在成都白馬寺得到春秋戰國時代蜀國銅器上的花紋,曾作過比較,狗形甚著。
饕餮最早的記載見於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之民,以此三凶,謂之饕餮。」淮南子兵略篇云:「貪昧饕餮之人殘賊天下,萬人騷動。」這都是從「有首無身」上想出來的。這種饕餮上的花紋,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一點痕跡也無,到了殷代銅器上這種花紋突然有了,這是殷居四川,沿江而下,由江蘇北上,由山東而河南。高誘注淮南子修務篇云:「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謂之三苗。」神異經云:「西南方有人焉……名曰饕餮」,是以現在的吞口以四川為多,而太平洋沿岸各民族亦保存不少。
三、石敢當
四川各地吞口的石碑上常刻有「泰山石敢當」五字,但在北方只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而上面沒有吞口的。輟耕錄云:「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石牌,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按漢史游急就章云:『石敢當』,顏師古注曰:『衛有石階,石買,石慈,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連,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亦以命旗。敢當言所向無敵也。』輿地紀錄載唐大歷五年有『石敢當』。而五代史云:漢商祖劉智遠為北京留守時,將舉大事,募臂力之士,得太山勇士石敢當袖四十觔推,人莫能敵。」後人因在「石敢當」上加「泰山」二字。
此應名「敢當」,以其刻於石上的名「石敢當」。根據這段紀載,可見「石敢當」也是初期門神的概念,且在漢代已有此一風俗。
四、門丞戶尉
禮喪服大記注:「君釋榮,禮門神。」
這裡所謂門神就是一般的門戶之神。也就跟論語所載「與其媚於奧, 媚於灶」的奧神與灶神一樣,既無名字,如莊子秋水中的海若與河伯之類,也沒有描繪其形狀。
清翟灝通俗編鬼神引禮此文,而續其下曰:
「今謂其左曰門丞,右曰戶尉。」
這是說,門神已經有了職位;換句話說,也就是後世民間已經把人世上的官職,加到神的身上。翟氏所謂「今」,不知所指為何年代,但就丞和尉這兩個官職說,大概是在秦漢之世。不過卻不能據此論斷,門神之稱為「門丞」「戶尉」,就是始於秦漢。
翟氏又引月令廣義云:「近畫門神為將軍朝官諸式,復加爵鹿蝠蟢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沿傳,莫考其何昉也。」
門神至此,已經演化成將軍、朝官等形狀;而且這種形狀一直沿用到現在。所加爵鹿等狀,大概是諧音爵祿福禧平安之意,但這些形狀的形成,已經無法考究了。
不過,我們知道,漢朝末葉門神已由無名氏的一般門戶之神,而逐漸演化,具有了專名,且與桃符合而為一了。
五、桃符
關於桃符,據「荊楚歲時記」梁宗懍撰載: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從一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門戶上的飾物,一共有三件:(一)畫,(二)葦索,(三)桃符。同時也可以斷定桃符並不是畫。
符,本來是用金、玉、銅、竹、木做成的,其上雕刻花紋(如虎形之類)或文字,剖分為二,各執其一。遇事時則合符驗證。古代軍政大事,都用這個東西來作為憑信之具。因為這是一種權威的象徵,所以後代民間就用這個符來驅邪逐鬼。桃符就是用桃木板製成的符,剖分為二,懸掛在門戶的兩側。桃符之所以採用桃木,又是因為桃木本身就有驅鬼的作用。桃符又叫做仙木。白孔六帖云:「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本來,符的上面雕刻有花紋或文字,所以桃符上面最初大概也是如此,後世發明了筆墨,又鑑於雕刻的麻煩,於是就改用書寫來代替。
馬鑑續事始謂桃符即桃板:「玉燭寶典曰:『元旦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以鬱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書神荼、鬱壘之字。」
神荼鬱壘是古代的兩個神話人物,也就是後世所謂門神。門神附書於桃符之上,相沿習用,兩者就合而為一了。至於五代蜀孟昶撰製門聯書於桃符,則又是桃符在另一方面的發展了。
六、神荼鬱壘
神荼鬱壘之名始見於漢應劭撰的風俗通:「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文中「有荼與鬱壘」一語,但後世人都稱為「神荼鬱壘」,把「與」字作連詞,而以神茶、鬱壘為二神之名。其實,「神」字是一種封號,為普通名詞,「與」字應上屬;和「荼」字合為一專門名詞:荼與。
戰國策齊「桃梗」一詞下,高誘注就是這樣稱謂:「上有二神人,一曰荼與,一曰鬱雷。」雷、壘二字,古時通用,鬱雷就是鬱壘。
由此可見,這兩個神的名字,最初是稱為「荼與」、「鬱雷」,而「神荼」「鬱壘」之稱則為後世的誤傳。然而從什麼時候起誤稱為「神荼」和「鬱壘」?而這兩個神究竟有什麼神通?桃符上又為什麼要寫他們的名字呢?這都是一些怪有趣味的問題。略述如下:
漢蔡邕所撰獨斷載:「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居三千里。卑技東北有鬼門,萬鬼所出入也。神荼與鬱壘二神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禦凶也。」
晉范曄所撰後漢書禮儀志:「東漢中有度朔山,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儡(儡與壘古通),主閱領眾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而用食虎。」
從這兩段記載,我們可以推定:
1、門神之名由荼與、鬱壘誤稱為神荼、鬱壘,大概是從東漢末葉開始的。
2、這兩個門神的神通是能執惡鬼。
3、當時的門神不是書寫的文字,而是繪畫的圖形。
4、畫像是直接繪畫在門戶之上,而不是桃符。
關於這兩個神在門戶上的位置,荊楚歲時記裡也有一段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右神荼,左鬱壘,俗謂之門神。」
六廟尚左,如照風俗通所說,兩神為昆弟二人,長居左,幼居右,則神荼為兄,鬱壘為弟了。此外,從「貼戶左右」一語,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門神,既不是畫在門戶上,也不是寫在桃符上,而是用紙張書寫或繪畫好了以後,再粘貼在門戶之上,那末門神之與桃符自此又由合而分了。
又據戰國策齊策「桃梗」一詞,高誘注云:「……畫神荼與鬱雷首,正歲以置門戶」,是漢代過年所貼的門神為神荼、鬱壘,但非全身像,只畫其「首」,這與鍾馗及吞口同。
是則,門神的起源是由狗演變,比吞口饕餮,效當鍾馗鬱壘的。
七、秦瓊敬德
唐宋以後,關於門神又有一種傳說。三教搜神大全云:「戶神,唐秦叔寶、尉遲敬德二將軍也。按傳唐太宗不豫,寢外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奏云『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事;因命畫工繪二人之像於宮門,邪祟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
東京夢華錄云:「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冑裝門神」,是在宋徽宗時,用鎮殿將軍為門神了。這是門神的又一階段的發展。由一般門戶之神,演進為神荼、鬱壘昆弟二人,是神的人化;由神荼、鬱壘演進為秦、尉遲二將軍,則是人的神化。
在所有的門神中,都是男的,但在南鄭有一種門神卻是女的,據說那是穆桂英,她身披甲冑,頭插雉羽,雌威凜烈,那就不知應該貼在什麼門扇了。
門神的起源及其演變/幸 宜
- 20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