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應馬祖方面的邀請,10月24日∼26日,「海上桃花源———馬祖」媒體交流團赴馬祖進行交流與采風活動。三天的行程,讓採訪團成員全面瞭解了馬祖的風光、風情,感受到了馬祖方面的熱情、真情。茲作一系列報導,介紹這次交流采風活動的精彩瞬間和感悟。
2012年10月24日上午9時15分,福州港馬尾客運站,福州日報特派記者與其他團員一行12人,登上駛往馬祖「金龍號」,經過90分鐘航程抵達馬祖。
紀念章裡故事多
下了船,我們的第一站既不是景點,也不是旅館,而是馬祖日報社。一進報社,社長宋志富就笑呵呵遞來幾張明信片和一枚紀念章:「大家先在明信片上蓋個馬祖紀念章吧,可以寄給親朋或自己喔」。
記者接過細看,發現這是刻有「馬祖故事館」景點的木質紀念章,「講述」了《馬祖日報》的歷史故事。《馬祖日報》前身為《登步報》,1957年更名為《馬祖日報》;1992年,由鉛印排版進入電腦化作業;2003年,改為彩色印刷發行。2007年,宋志富提出「在馬祖日報社修建馬祖故事館」的構想,並獲支持,2009年8月和2010年9月完成第一期、第二期建設,2010年11月開放。
「馬祖故事館」一樓展館展示了傳統鉛印廠房設備、器材及報紙印刷過程;二樓展館展示了1949年至1992年43年間馬祖各個時期生活風貌的老照片和資料,可以作為遊客瞭解馬祖歷史的文化旅遊景點。
蓋好紀念章,帶著對馬祖美麗風光的嚮往和對當地民俗風情的探尋,馬祖之旅正式開始了。
景點紀念章蓋不停
離開馬祖日報社,我們走進了南竿景區。
一進南竿遊客中心大門,左邊一張木桌上放著十多種木質紀念章,圖章形狀有圓形、三角的、橢圓形,還有長方形和正方形。
采風團中,幾名眼尖的記者看到後拿出本子,一個個認真地蓋起來。不少遊客也跟著蓋起章來,擔心錯過留下記憶的機會。
在馬祖的三天裡,記者發現,每到一處遊客接待中心或景點,總能看到各種景點紀念章,供遊客自行免費印蓋。於是,我們采風團的記者,每到一處,總是惦記著蓋紀念章。
導遊林家君小姐介紹說,馬祖所有景點都是不收費的。為了讓遊客帶走馬祖美好記憶及宣傳馬祖旅遊,各景點都有景點紀念章。馬祖旅遊部門今年推出在12月31日前,持馬祖旅遊觀光護照,只要集滿南竿、北竿、東引、莒光等四個鄉的紀念章,就可以參加旅遊抽獎活動,這也使前幾年臺灣通過收集景點紀念章來宣傳臺灣旅遊的活動推進一步。
媽祖在馬祖
來到馬祖,一定要提的就是媽祖。
馬祖以前叫「竿塘島」,後因「媽祖」而得名。馬祖主要由南竿島、北竿島、高登島、亮島、大坵島、小坵島、東莒島(東犬島)、西莒島(西犬島)、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共計36個島嶼、礁嶼組成,現轄有南竿、北竿、莒光、東引四個鄉。
因媽祖是馬祖人的宗教信仰,所以馬祖島上最多的就是媽祖廟。南竿馬祖村馬港的天后宮是規模最大的一座,裡面還保留著媽祖的衣冠塚。
馬祖的媽祖像,還創下三個世界之最。第一,馬港天后宮媽祖聖像,曾於2009年5月登上珠穆朗瑪峰;第二,2009年10月,馬港媽祖宗教文化園區的媽祖巨石神像完工,高28.8米,成為當時世界最高的媽祖石神像;第三,鐵板天后宮內供奉馬祖唯一的少女媽祖像,是目前全世界最年輕的媽祖像。
就在我們抵達馬祖入住賓館的第一天,巧遇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的演員們。原來,他們正在馬祖進行演出。
傳說農曆九月初九是媽祖昇天日,馬祖當地每年都要請福建閩劇演員到馬祖唱戲。今年,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又在馬祖進行了三天的閩劇、歌舞表演,還和馬祖當地民眾舉行媽祖昇天祭祀、祈福點燈等活動。10月24日《馬祖日報》圖文並茂大篇幅報導了此次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在馬祖的精彩演出,並期待來年能「上演新編戲碼」。
媽祖林默娘因其孝行和庇佑漁民海上平安讓世人感念敬佩,媽祖也成為福建和馬祖兩地民眾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
不僅如此,「媽祖在馬祖」近年也成為馬祖對外宣傳馬祖旅遊形象的行銷口號。
帶著對媽祖的敬仰,行走在馬祖令人心醉的藍天白雲下,我們在馬祖居民滿口的福州話導遊中,進行我們的馬祖「卡蹓」之旅。
到馬祖「卡蹓」
離開媽祖天后宮,10月25日,「海上桃花源———馬祖」媒體交流團從南竿島乘船踏上了馬祖的北竿島,一輛車身噴印有「馬祖卡蹓」的旅遊巴士來迎接我們。
其實,到馬祖的第一天,我們就從旅遊巴士或景點處看到了「馬祖卡蹓」這句話。馬祖以閩東語為主,到馬祖旅遊,島上的居民會用福州話來歡迎你,一句「歡迎到馬祖卡蹓」一下子就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北竿橋仔村,看到這裡的攤點上賣的大多也是閩東小吃
馬祖島上的民眾先輩基本上來自福州地區。在和馬祖當地民眾攀談時,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我老家是連江的」、「我老家是長樂的」「我老家是閩清的」,大家平時說的都是福州話,兩地血緣相親,語言相近,習俗相同,溝通起來非常方便。到了馬祖,沒有辦理漫遊的手機也可以照常使用。
在北竿橋仔村,攤點上賣的大多是閩東小吃,像料好味美從前的古早豆花,夾裹著大紅豆、綠豆、花生的粉糯,吃完後讓人心滿意足;米漿和地瓜粉混合著包裹著一粒大大的海蠣,金黃飽滿的蠣餅,強烈地勾起人們的食欲。
馬祖的「繼光餅」和福州的「光餅」一樣,都和明朝將領戚繼光有關,也是貼爐烘烤製成。只是馬祖的繼光餅比福州的光餅軟、厚一些。福州人吃光餅夾著紅糟肉或雪裏紅,馬祖的繼光餅夾著雞蛋炒海蠣吃,馬祖人還把繼光餅叫做「馬祖漢堡」。
齒頰間留著蠣餅的餘香,福州和馬祖的淵源就在這一句「卡蹓」、一個光餅、一碗魚丸中輩輩傳承了下來。
「全能村長」陳嘉文
遊覽完北竿壁山觀景景區後,大家意外地看到在街邊一間咖啡屋外掛著一個「北竿塘岐村村長服務處」的牌子。
「村長還賣咖啡?」記者正在疑問間,村長陳嘉文端出了自己親手煮的咖啡。大家坐在屋前的木凳上,就著咖啡的醇香,和村長聊了起來。
原來,馬祖當地的村長身兼數職。陳嘉文當村長,可以拿一定補貼,除了負責全村的建設及旅遊規劃外,還可以兼職經營,這間咖啡屋就是陳嘉文的。
「村長有時要給遊客當導遊,有時要幫我們接送孩子。村民沒時間接孩子時,就給村長打電話,讓村長接孩子放學回家。」導遊林家君小姐介紹說。
橋仔村的漁村展示館
在前往北竿橋仔村的路上,經過后澳村1號的十字路口時,大家終於看到了馬祖島上唯一的紅綠燈。
馬祖島不大,島上幾乎全是丘陵地形,因此流傳著「上坡多、下坡多、彎道多」的「三多」道路特點。設置在后澳村1號的紅綠燈因為這裏道路坡度大、轉彎大,紅綠燈轉換時間設置為60秒,為的是讓車輛有充足的時間單向安全經過此段道路。從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馬祖人的交通安全意識。
橋仔村的「漁村展示館」
橋仔村的「漁村展示館」,面積不大,只有幾間房子。早期的蝦業是馬祖人最主要的收入產業,這裡展示了馬祖漁業作業方式的演變過程。
林家君小姐介紹,蝦在以前馬祖人的生活中很重要。以前馬祖姑娘出嫁時,伴房媽唱的歌謠裡就有「妹啊妹,做別人的媳婦要聽話,一隻蝦皮咬兩口」,意思就是生活不容易,新媳婦到了婆家要勤儉持家。
橋仔村是個百年漁村,村子裏處處都有歷史的痕跡,村民不僅經營海鮮特色小吃,還經營海景民宿,成功地從漁業轉型,把漁業和休閒觀光旅遊結合起來,推出了休閒深度遊和自助遊等多種旅遊產品。
在馬祖聽福州民謠
10月26日,一走進馬祖民俗文物館,「閩東學館」展示區就抓住了大家的目光。
幾張木桌、幾條木凳,每張木桌上的觸屏顯示器上不斷滾動的「福州民謠」,讓大家都有了一展歌喉的衝動。
「閩東學館」不僅體現了以前馬祖私塾的情形,也體現了馬祖和福州的淵源。裡面的《月光光》、《真鳥仔》、《一粒橄欖扔進溪》、《老鴉咬田》等都是福州民謠。
「城裡兩種塔,白塔和烏塔……一漲一落連江水,一磚一石閩東情……」導遊在一旁輕唱著這些民謠,不經意間唱出了馬祖和福州血水相融的深深親情和鄉情。(福州日報)
馬祖采風團系列報導之1-2 紀念章裡故事多 文/祁正華、 攝影/黃立新
- 201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