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畢業37年,護理母校的班導師帶8位同學來新生醫專探望我呢!
37年沒見面了,內心不禁疑惑全員50位同學們是否依舊如初呢?
昨日,對於她們的到來,我衷心感到喜悅,這件事對我的術後體力恢復及內部傷口的修復,有著相當大的幫助。當日讓本班的一位同學協助招待,他向我的同學說:「未曾看過老師這麼高興耶。」
與其他人分享這件事時,一位老師隨即回答我說;「心情愉快、高興就是最好的治療劑,我曾有過這種經驗,想到古時候,所謂『沖喜』的這種講法,想必就是這個道理吧。顯然主任做人受到肯定。」
這使我體會到真心誠意關懷一個正在療傷身心的人,的的確確是有幫助的。「關懷的力量、關心,能造成巨大的改變。」我這麼一說,本校美容科主任便回道:「將此『關懷校友』列入本科八大核心素養計畫吧。」
班上未滿18歲小朋友的心智都尚未足夠成熟,不知「關懷力量」其實潛藏著巨大的、不可思議的能量。
我的同學們皆從遠方來此,還是到交通那麼不方便的學校,就足以令我感動萬分。現代人的假日是自己的時間,哪肯付出呢?越想就越凸顯這次聚會的可貴。37年未見,我看見了班導師及同學們臉上的滄桑,心想:不知蒼海是否有成為桑田呢?
大家靜靜地聊著聊著,自己感受到全身細胞都喜悅了起來!改變的力量,就從關懷開始。關愛、關懷能夠降低你我利益爭執、壓力根源和各種病灶的負面效應,增強免疫力和復原身心靈。
東、西方的品德教育觀點,無不以關懷做為情意培養與行動實驗的動力,認為若想造就具有能力的關懷者,必須運用示範、對話、練習、肯定的力量來培養道德。理想的人生本就是充滿改變與挑戰,因人的心情總是隨著自我的貪愛、愚痴、無知等,而有起有落。
常聽到人說,現今一代缺乏抗逆力,不能接受挫折和失敗,此乃由於大學林立,導致過於容易得到畢業證書,同時社會需求不同前個世代的緣故。但領22k並不是任何人的期望,這些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需要的不僅是自我專業的追求,還有來自社會、家庭的鼓勵與支持。
相信有時候,只需要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句溫馨的問候或耐心地聆聽、傾聽,便足以帶來安定人心的支撐力量,而成為暖人心懷的最佳陪伴。
一句適時貼切的關懷話語入耳,能讓失去生活重心落寞無助的人,重新拾得奮鬥的勇氣;一個真心關懷的擁抱,能讓內心迷惘游離、缺乏踏實的心靈重整,重新找回生命的意義價值。只要你願意,就能擁有關懷的力量,「關愛、關心、關懷的力量」正是每個人心中最大、最神奇、最奧妙的力量,比神奇寶貝還神奇喔。
這是一位聽障女籃的心聲:「生命本來就沒有完美,但生命的驚嘆號由自己註記。只接受失敗,不接受放棄。」這無聲的力量,是多麼強烈的強悍怒吼聲,你聽見了嗎?
一個心靈無助的人,內心就彷彿夜晚獨自提著燈,走在狹窄的小路上,孤零零的令人發慌。天空的一陣雷響,瞬間襲來暴風雨,那人的燈熄滅了,驟然陷入無聲無息的黑暗中一樣,除了無助便是害怕。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得你我關心,關懷是自我核心價值中的生命成長的要素之一。這個世界上,關懷是非常具有力量的,時時關懷四周的人和事,不僅能成為激勵別人的力量,也能鞭策自己不至墮落貪愛、無知、憤怒的不善情緒,糾葛自身。
在冷漠的二十一世紀裡,災難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傷痛,還有領悟,以及對關懷和同理心的學習與體會認同,傷害發生初時,總能激起彼此關懷的力量;例如,今年台灣被兩次強颱襲擊,我們都知道人類無法對抗自然界的憤怒,但是對無助可憐的人伸出援手,應是人人都能做到。但這份情感總在不久後就隨著媒體新聞消失無蹤。
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後,我總希望人們能相互關愛、關懷。我認為是關懷要突顯的,是去感受人性中情意的真實力量和價值。
這是一位學生如實的陳述與分享:
小時候曾有一段被霸凌、難捱的深刻記憶。那段過去,是從國小三年級開始。那時被班上的同學用奇怪的綽號任意叫囂著,而莫名出現的綽號的緣由,是因為在一次午休時,我流了鼻血,被鄰座的同學看到,就被說我是挖鼻屎,導致自己流鼻血,此事一直到國小畢業前,我的綽號就被叫做鼻屎王了。
因為這個綽號的緣故,我被認為生活習慣是雜亂無章、缺乏高尚,所以沒有人願意跟我做朋友。當時住在我家附近的一個女同學,並不會像其他同學那樣對我,她每天一起陪我放學、買早餐和我一起讀書寫功課,我無助地哭泣的時候,善良的她會安慰我。這是從小時候至今,依然記憶猶新的一段難以抹滅畫面。
五、六年級時,同學對我的偏見好像也越來越嚴重了,只要碰到我,就會像碰到垃圾一樣趕快去洗手,我碰到他人就會慘遭別人的眼神凶狠的對待,甚至會不時的捏我,考試考好時也會被說有沒有可能是靠作弊得到的,這個情況一直到國中才結束。
但對當時年僅十歲左右的我,自己的內心是非常的不平衡的。但當時有一些女生,在我被男生跟其他女生挑釁欺負時,會為我發出聲援而撐開一把守護傘,也會制止他人任意放縱的欺負我,也會說一些鼓勵我的話,那些關懷的字字片語在我的心裡,好像一曙陽光般照亮我的心靈,讓沉陷於黑暗裡那顆恐懼不安的小小心靈,不再下陷、徬徨無助。
回顧當時那些冷言冷語,也給了自己很多學習正面能量的機會,更讓自己發覺,原來人是從驚恐、不安、挫折中學習,只是對象、時空不一樣罷了。長輩們告訴我:孩子,別怕、不要怕,這些都是學習向上成長的關鍵因素。
那段時光裡,連一部分的老師好像對我也有偏見似的,功課、寫字都要一一的糾正我;段考時,國文成績97分,然而被扣下的那三分,是帶有一點書法筆法的字,也因為這3點分數,在發考卷時故意大聲唸出我的名字,且挾持著鄙視的眼神說:「是不是作弊得到的分數呢?」
這早已封存的瑣事,從幼時到現在,依舊清新地烙印在腦海中,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吧。至今,小學三、四年級的班導,還是會時常問起我的近況,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煩惱、瓶頸,希望可以幫助我解決。
在我的回憶裡,班導宛若一朵太陽花一般,帶給我在夏天時應有的活力,這些關心一直持續到我上了國中,才將自我心中的冰雪世界融化成冰雪奇緣。這自我成長的過程,我親身走過來了,班導,我想傳達給您。」
這位學生分享的這篇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這回憶當中的那名鄰居女孩,以及班上一些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們都是現今社會應有的存在。
《關懷的力量》/涂美珠
- 20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