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一架嶄新的鋼琴,陡然從天而降,這樁驚喜,位於馬祖北竿的中山國中前、前校長曹常仁是見證人,他老人家在退休多年後,仍依稀記得,感懷至深。
印象中,馬祖似乎永遠落在金門之後,「臺、澎、金、馬」是眾所熟悉的排行榜,馬祖的宿命,彷若註定;而今,撤了大軍,年輕學子對抽中「金、馬獎」的雙關意涵陌生,反倒是對電影一年一度的盛事「金馬獎」十分關注,無論在紅毯兩旁引頸攢動的「粉絲」群,座席上的入圍貴賓,最期盼的當然是謎底揭曉後,得獎者激動興奮地步上舞台,此時耳畔美妙的琴音,是天籟。
如此動人心弦的樂音,需要樂器;至聖先師覺得音樂能夠提升學習,孔子強調教育理念:「禮、樂、射、御、書、數」,他曾「訪樂於萇弘」、「學鼓琴于師襄子」,認真學習樂器,藉由音樂教化民心,栽培君子,生於西元前五百多年前的孔夫子,講學時都離不開樂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民國五十七年,位在原坂里國小成立的中山國中,創校惟艱,百事待興,任何設備幾近乎零。
但,此非啥獨家新聞,因為彼時,連臺灣本島所有學校,均如是。
可是,遠在天邊的美國,有人看見了。
藉由訂海外版《中央日報》好一解鄉愁,再解鄉情的僑胞們,其中有對賢伉儷,那是在異邦勤苦奮鬥的音樂家劉本芬女士和學者夫婿薛光圻先生,小倆口在紐約,節衣縮食,儉樸度日,劉本芬研究音樂,對於作曲學有專精,常有所感,寫成文稿,都向《中副》投稿,刊出後,讓早期閉塞的時代,能透過她的所見所聞,使讀者開拓另一扇有聲的篇章、獲悉音樂的資訊,當然,能得當時報業龍頭地位的《中央日報》副刊主編青睞,得以發表文章,堪稱無上光榮的名利雙收,因為除了打出知名度提升身價外,還有豐厚的稿費,對工作之外能賺外快的方式,投稿不外是絕佳途徑,但是,稿件競爭亦相對激烈,若沒有高度的知性、精湛的理性及過人的感性,是很難脫穎而出的。
當時《中副》主編孫如陵先生,是於民國五十年八月一日由《中央日報》社長曹聖芬欽點,指定他負責主編副刊,曹社長只交待八個字:「中正和平、樂觀奮鬥」說:「合乎這八個字原則的作品,都可以刊登。」孫主編不負所託,且將「新中副」推升至更高的水準。嚴謹把關的孫主編,審稿的尺度為凡登出來的文章,可以使得:十幾歲的少女,在大庭廣眾之前,高聲朗讀而不臉紅。讓天天在可看的作品中,再追求一種永久的興趣和價值。
薛光圻與劉本芬,是無數海內外《中央日報》忠實的讀者,如果不是孫主編專心致志、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如何能讓《中副》成為《中央日報》的「金字招牌」?只要誰的文章在《中副》多登兩萹,就揚名得快。所以當年爬格子者以能在《中副》見名為榮,《中央日報》那時不僅是第一大報,也是海外華僑的思鄉依靠,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中副》的稿費頗高,如果一個月能登出三五千字,就可抵得上低層公務員個把月俸;若領六十五元,夠付大學一個月的伙食,還外加兩張電影票!
劉本芬身在紐約,紐約居大不易,她持恆訂閱《中央日報》,俾便知故鄉事,受到文稿發表的最大鼓勵,又得到最好獎金--豐厚的稿費,得到稿費的作者,多半補貼家用,但是劉女士卻取之於臺灣,用之於臺灣,她非常關心臺灣樂壇,有回主動寄了美金給《中央日報》轉交孫主編,孫如陵拆開,一看,不是文稿,覺得這五元美金,還不急於處理,隔了好幾天,坐在孫主編對面的盧郁斐先生指著信慎重地說:「孫公,這封你要收起來,裏面有美金五百元。」孫如陵細睹,嚇了一大跳:「嗨!果真是美金五百元,比我一個月的薪水還多!」
孫如陵追詢後,才知詳情,原來那時臺北兒童合唱團,難以維持,需款二萬元以救燃眉,劉本芬在美國讀到這則新聞,立刻匯來美金五百元,折新台幣二萬,希望孫主編出面,代送去,孫如陵既受人之託,在正職之餘,打聽聯絡,將美金趕緊如數送至,任務達成,讓瀕臨解散的臺北兒童合唱團乃慶新生,再度活躍。
劉本芬只是因為海外投稿,都在《中副》發表,對於國內音樂歌唱的支持與鼓勵,真是慷慨解囊,用力獨多,孫如陵憶:「我和她的友誼,就是從這方面開始的。」一是主編,一是天涯讀者,僅藉由文稿,就建立高尚的情誼、全面的信任,相較當今,詐騙事件層出不窮,這是何等高貴的情操。
薛光圻、劉本芬夫婦和孫如陵,三人分別在美國紐約、臺灣臺北兩地,各拚生活,彼此素眛,沒見過面,相距萬里之遙,與隸屬於福建省連江縣的馬祖,這座位在臺灣北部,與大陸僅相距十餘公里,總面積僅不到三十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如何結出難以置信、動人心弦的善緣呢?
喔!那還得提及另一位女士--蘇玉珍,孫如陵在《中央日報》報社的同事。(待續)
【馬祖文學獎故事書寫優選】馬祖琴深/陳麗華
- 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