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門扉的溝通/涂美珠

  • 2016-11-28
 大家都會說,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只有透過溝通才能去除深溝,化解誤解暢通無阻,然而溝通是易事嗎?溝通的難易度取決於人、事、物等對象;其實它是一門很深很深的學問。常聽聞:「溝通需要善巧,配合人事物、時間、背景等做考量。」那麼,父母與子女該如何溝通?男女朋友間該如何溝通?夫妻間該如何溝通?老師與學生該如何溝通?部屬與上司主管該如何溝通?
 溝通是一種語言的學習,更是不容忽視善巧方便。溝通兩個字中,「溝」是「水道」的意思,中國古代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水道運輸,而「通」是「沒有阻塞」的意思。所以,「溝通」兩字用來表示兩人間的訊息往來沒有阻塞。
 悟道的世界,也許不用再使用言語溝通,因為那是多餘的;凡的人世界,還得仰賴溝通。邁入人生半百的自己,有時會覺得,話啊,是怎麼說怎麼不對,不說也不對,說了也不對,因為言語的背後,都隱藏著名與利,又有誰能說出真實的想法呢?
 家族長輩一代、年輕一代,這兩代之間若能藉由溝通搭起橋梁,便能跨越彼此隔開的城池,促進心靈、情感的交流。人與人的來往需要談話,而人們之間的交往需要用心、真誠的心去溝通,如此一來,便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但是,現在的人們,都缺少了溝通必須擁有的真誠,而這無疑會衍生重重的誤解與冷漠,進而逐漸形成了深溝,我想這是人自己無論身處在哪一個場合空間,都不想見的情景。
 首先,我想要討論師生的互動:
 校園師生的溝通,並非僅有知識意見的交換而已。然而,在使用高科技的今時,是否躲在屋內面對電腦螢幕、蹲在角落盯著智慧型手機畫面,才能和學生溝通呢?面對人群時,難道就不知如何啟齒?有人說:世間上有一種結難以解開,它叫心結;世界上有一扇門難以敝開,它叫心扉;世界上有一條溝難以逾越,它叫代溝。孩子長大了,卻減少和父母表達心聲的時間,學生幾乎不曾向老師表達意見、想法……漠視身邊人事物,缺乏同理心、關懷,這便是少了「對話」時的後果。
 以下為與兩位學生的真實事件與發言:
 有次日語會話考試,一個學生考完後,走到門旁又折回說:「老師請讓我用中文說,好嗎?我有一些話,無法用日語表達……」
 我回道:「好。」
 「老師,您雖然非常嚴厲,但是教了我許多東西,也幫了我許多忙,從以前到現在的每個班導都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國中的老師教我如何放開心裡的壓抑,去和人群相處,而老師您則是讓我學到人生的種種道理,讓我可以用最好的態度和行為去面對人群,雖然有時候我會不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我馬上就回想起來老師當初教我的事情,老師,非常謝謝您。」
 這位學生,雖不擅長口語表達,但終於鼓起勇氣說了潛藏在內心的話。
 一段時間後,又有一個學生表示:
 「我想,老師雖然嚴厲,但帶來的好處絕對比壞處多。不僅讓我們學生思考生活教育上的種種缺失,又從各方面教導我們最基本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曾說過,書讀不好沒有關係,但是要學習好如何做人,這句話當中隱含著十分重要的人生道理,讓我以最萬全的姿態去面對將來人生的挑戰,有時雖會不懂老師為何不開心,但是事後想想,如果我是老師,從老師的觀點出發,便會了解老師不開心的原因。在目前17年的歲月中,有這麼一段珍貴的時光,老師有如家人般的對待我們,這份溫暖早已深植我心。我想,凡是人,肯定都會渴望被了解。」
 年過半百的老師與未滿18歲的學生該如何溝通呢?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動態,學生只知道老師很強勢、兇悍;老師常常變臉、憤怒,但不去思考老師為何如此。
 師生溝通裡,通常以教師為主方,以學生為客方,由教師來引導學生。而贏得學生的信服與接納,是師生溝通效果的最先決條件。如何運用溝通管道,與專科生維持聯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呢?這也就是一般常言:「零距離的互動」。我們發覺肢體語言、肢體動作雖是無聲的語言,卻也會展現出豐富的意義來。師生互動關係是一動態、連續、流通的過程,有如空氣需要對流才能讓人感受呼吸一樣,是轉動而非靜止的。師生互動需透過語言、文字、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等,才能有往來,而非各自獨立宣戰或孤立無助;師生是共同存在,而非對立或敵對;師生是尊重,而非統戰指揮。哪怕學生常常挑戰老師的忍耐上限,老師也必須一笑置之。
 由於高科技的開發,網路成為主要的溝通媒介,班級經營以LINE群組為趨勢,良好的師生關係便是能否發揮教學效能的關鍵。教師只要懂得如何去與學生溝通,懂得如何正向去滿足學生的需求,並善導學生如何來理解教師的意趣,建立起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
 每一個人的大腦與情緒未能達成平衡點時,即會溝通的絆腳石。在師生溝通方面,若是碰上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生時,可能就會遇到瓶頸或窘境。老師可能會覺得學生領悟力不夠,怎麼教怎麼不會;學生也可能會抱怨老師不夠瞭解他們。為使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發揮潛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若能放下身段互動,相信原本南北極的距離立馬雲消霧散!
 每學期的各科目之教學評量,是學生對老師的教學重要回饋,這項措施是改進教學品質、促進師生溝通,還是挾怨報復、製造對立?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有賴於良性的溝通,溝通的最佳狀態則是師生互相尊重,非看重哪一方,而使彼此皆能了解對方的意趣,落實教師的教學目標。
 為什麼人們需要溝通?因為溝通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化解矛盾的方式與解開疑點癥結的關鍵。良好真誠的溝通讓我們可以相互交流、互相促進、互相取信。所以,我們應該懂得何謂「真正的互動」的方式。多元化社會的現在,每個人的想法與背景,真的太不相同啦,如何待人處世,愈顯得重要。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堅持的「看法與溝通方式」,你說怎麼辦呢?
 在此可以引用一則故事:
 聽聞動物和人類也是能溝通的。
 有一天,一個獵人在打獵的時候,聽見一個小聲音在說:「救命,救救我!」獵人向下一看,是一隻鼬鼠掉進了洞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