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景美的兩家戲院/計安邦

  • 2017-08-03
 民國39年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年代,台北市南郊景美鎮上第一家戲院開業,「景美戲院」位於景美集應廟後方祭祀公業花園隔景後街對面,是一棟增建閣樓的兩層樓建築。售票口寬敞的迴廊,樸拙的水泥牆面,以及獨特的第二層閣樓座位,為典型鄉村戲院的代表。那個時期,最常演出傳統歌仔戲及布袋戲,觀眾坐在長板凳上看戲,還可隱約聽到萬新鐵路上(今羅斯福路六段上)傳來隆隆的火車聲;據在地耆老記憶:「麥寮拱樂社」在景美戲院演出時曾轟動一時,劇團苦旦「愛哭妹」,更是觀眾的催淚彈,觀眾常被感染隨之落淚;後期歌仔戲會參雜流行歌曲以及一些歌舞劇團登台表演。
 50年代到了我們上小學時期,景美戲院開始放映電影,最初放映台語片、日語片,後來又加入國語片及美國片。偶而會放映「台北城內」賣座的二輪片作品。52年5月,放映香港邵氏影業出品由李翰祥導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造成轟動,聽老人家說買票隊伍還曾排至景文街口有一百公尺長。
 當時每逢暑假,戲院檔期會加強放映外國片,售票口經常出現不少小學生,看到有單身的男士或女士在購票,就會驅前去說:「叔叔、伯伯、阿姨,可以帶我進去好嗎?」,一般若不是長相奇特或服裝不整,總會如願被帶著進戲院看一場免費的電影。漫漫暑假有人天天在戲院售票口等待進場,有時候售票小姐會探頭出來問說:「小弟啊,你的親爸爸是誰啊?」,此語一出,引起旁邊販賣部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哈哈大笑!
 當時如果是強檔片,電影院還有賣站票的習慣,往往,整間戲院裡站著看電影的人比坐著的人多很多,除兩邊牆壁都是人,連中央兩條走道也人滿為患,誠然一大奇景。當年日本片明星:三船敏郎、小林旭、石原裕次郎(其兄為前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勝太郎)、寶田明、淺丘琉璃子、美空雲雀。美國片明星:洛赫遜、克拉克蓋博、李馬文、費雯麗、桃樂絲黛,全部耳熟能詳。
 仙都戲院是50年代所新建,位在景文街上,正前方就是公路局景美站牌,大後方則是萬新鐵路景美站。先都戲院右側有一間林內科醫院,主治醫生林鶴年是我大舅的高中同學。其先人林黃鐘是民國39年,景美鎮第一任鎮長,先外祖父林佛國則是景美鎮第一任縣議員,兩人交情匪淺,俱為地方大老,共同為全體鄉親服務。左側則是當年景美街上最時髦的理髮店,號稱上海式理髮師主持,大片玻璃店面,有六張座椅,理髮師全身白袍,店內整齊清潔,夏天還有大型天扇,感覺上很專業,當然收費要比一般家庭理髮店高。
 戲院後來引進僑外資改稱「僑興戲院」,經過一番整修煥然一新,堪稱當年文山地區,包括:景美、木柵、新店等地,最新潮的戲院。戲院商品部在當時已有販售球狀冰淇淋,以及金幣型紙裝巧克力,很受小學生歡迎。尤其,紙盒裝白雪公主泡泡糖,內附一張三國演義人物像,編號由一號到一百號,如此促銷手法在那個年代算是新穎高招,讓全國各地小學生天天買一盒,只為要集滿連號一百張,可在同儕間大大炫耀一番。
 僑興戲院因地緣關係與我們景美國小僅隔一條街,有其地利之便,所以學校在規劃各種大型活動,舉凡,各種全校性講習,遊藝會演出,特別是景美小畢業典禮都選在僑興戲院舉行。
 當時僑興戲院主要放映國語片及外國片,「吳鳳」這部電影由台灣電影公司製作,男主角由資深演員王引擔綱,女主角是真正山地之花張美瑤,這是台灣第一部寬螢幕彩色電影。本片放映時戲院門口是大排長龍,一直延伸到車前路景美火車站附近,該部電影連映長達30天破當時僑興戲院的紀錄。而台北市六家戲院的票房破200萬元,創下當年國片最高紀錄。據新聞報導總統蔣中正先生在觀賞後還給予嘉獎,特地賜頒「成仁取義」片名,風光一時。那段時間,我們每逢下課時段,同學之間的話題全繞著「吳鳳」的情節在討論,真是盛況空前。「龍門客棧」由上官靈鳳擔綱女主角的大戲上映,也再次造成轟動,可見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觀賞電影是全台同胞的共同嗜好與休閒娛樂,景美小鎮的戲院情境只是一個小縮影。
 多年前,景美戲院已結束營業,後來經與建設公司合作改建為商辦大樓,曾經有一次回景美,特別走到當年「景美戲院」的位置,隔街遙望,追思童年的美好回憶。去年獲邀返回景美國小出席母校120周年校慶,獲頒傑出校友獎。典禮結束離開校區,信步往僑興戲院位置前行,到達路口時,只見四周圍起鐵皮隔離,附近住宅早已夷為平地,營造公司各種施工機具,正全力開挖基地,據旁邊施工說明看板上寫著:在幾年內完成大型住商兩用高樓大社區,可容納數百戶居民入住,此處將是台北市文山區景美新地標。
 時光飛逝,物換星移,地方建設的巨輪不斷的向前推進,除造福鄉親也繁榮地方經濟,身為老景美當然是舉雙手支持,並為新的社區容貌賀采,兒時的記憶已然成為永恆的畫面,將永遠留在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