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水-講古/馬祖蝦皮產業 起起落落30年 文/陳鵬雄

  • 2004-01-16
生產蝦皮費時耗力。 

生產蝦皮費時耗力。 

 午后暖暖的冬陽斜照橋仔村,八十三歲的老漁民王吉月身體依然硬朗,只要一有空,總會到自宅隔壁的漁具展示館閒逛,館內陳列的每一樣漁具模型或實品對他來說,都可以如數家珍般的指出其功能與用途。一輩子打漁的王吉月老先生對於海,自然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馬祖漁業發展史中佔相當重要地位就是「蝦皮」,而橋仔又是全馬祖最大的蝦皮產地,王吉月一生見證了蝦皮產業的興與衰。 被稱捕蝦皮為討大海 捕蝦皮是馬祖傳統的漁業,最早由大陸梅花人每年農曆七、八月進駐橋仔村,開始準備各種漁具及辛苦的打樁,十一月產期開始,一直到第二年四、五月結束,到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之後,梅花人來不了,道地的橋仔人就接手這種捕魚方式。由於捕蝦皮是一項投資成本相當大的漁業,對當時的漁民而言,是當作一番大事業來經營,當然成敗全靠海龍王給不給蝦皮;因此,捕魚人稱捕蝦皮為討大海,而蝦皮產季以外的捕魚像是延釣、刺網捕魚都稱為討小海,大小的差別其實就是指漁獲的價值,足見蝦皮對漁民生活重要的程度。 貸款備料只賭一季蝦皮豐收 捕蝦皮的前置作業不僅需要時間與體力,準備各項漁具更是一項大成本。橋仔村長陳雄飛十六歲開始下海捕魚,他估算,當時的一張蝦皮網以目前的幣值計算,就要台幣一萬五千元左右,這對漁民而言是一項大負擔。在蝦皮全盛時期四十五年到五十多年這段期間,漁民必須向政府貸款來籌備漁具,當年捕獲蝦皮賺來的錢再來還貸款,如果不幸捕獲量不如預期,漁民就只能舉債度日;而蝦皮產量年年不同,辛苦的漁民其實在與大海賭博。 可想而知,豐收對貸款的漁民而言是件多麼令人興奮又心安的事。一直到民國六十多年,還有很多漁民還不清貸款被警察到處追著跑,當時的戰地政務終於做了一件對漁民最有利的政策,就是貸款一筆勾銷。所以,在六十多年以前,漁民過的是苦日子,捕蝦皮很苦,欠貸款更苦。 蝦皮產業起起落落三十年 橋仔人在民國三十八年自梅花人手中接下捕蝦皮產業之後,一直到七十多年,一共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這個稱之為討大海的產業一直是起起落落。根據王吉月及陳雄飛村長的口述,民國四十多年到五十多年期間應是蝦皮生產的全盛時期,當時橋仔加上大坵的捕蝦皮漁船就有四十多艘,每艘船卸下數十張網,一到產期,大坵與高登附近海城全是竹製的網框,而這一帶海域也是歷年蝦皮最集中的區域。 到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年這段期間是產量最少的時期,很多漁民也在這段期間血本無歸,被迫舉家遷台或轉行。七十年開始海景好轉,七十一年更是罕見的大豐收,接下來的二、三年情況還不錯,而橋仔漁民真正因為捕蝦皮有錢賺的也在七十年以後的幾年時間,七十三年以後就每況愈下,捕蝦皮的產業也一直沒落至今。 生產蝦皮費時耗力 漁民賺辛苦錢 每年從七、八月的準備期間開始,捕蝦皮就幾乎要全家總動員,男人負責打樁下海、女人小孩則負責岸上煮晒。一簍新鮮的蝦皮捕獲後,要在最短時間內下鍋加鹽煮熟,第二天一早要趕著晒乾,太陽下山前要收,連續晒兩天才可以進入打包前置作業。蝦皮要撿除雜物,要過粗細兩種篩,這些工作不但耗時,在沒有機械的年代,更是一項費力的粗活,所以連小孩子也不能閒著,能夠使得上力的全部上場,也因為如此,漁村的生活在蝦皮產季是忙碌不已,大家辛苦賺錢不僅為了餬口,也要還債。如果討大海賺錢不夠,漁閒時刻就要討小海貼補家用,不討海的上山種地瓜,全年無休能不苦。 馬祖蝦皮遠近馳名最遠到韓國 對辛苦的漁民來說,不僅要耽心海裡蝦皮的產量,更在意的是每年不同的售價。在五十多年以前,橋仔的蝦皮採自由市場貿易,通常由地區的商人批購後運台,五十多年以後,蝦皮的銷售走向制度與集中化,由漁會協助對外公開招標,由底價最高者得標,早期如太技公司、安根公司等都是漁民熟悉的標商。每年九月左右,各村會派一人參加當年蝦皮標售的開標會議,有一段時期,蝦皮銷售成績不理想,大大降低了標商的意願,導致無人投標,有時候必須用議價方式標售蝦皮。在確定蝦皮有人標售之後,漁民才好安心出海作業。而標售的過程中,蝦皮依其大小、色澤、鹽度分成多種等級,售價也有相當大的差別,為了提高等級,有些漁民會將各等級蝦皮摻雜,做最理想的配比。馬祖人捕蝦皮,但當地人食用蝦皮的並不多,這些大量生產蝦皮多半外銷到台灣甚至國外,在七十年代左右,曾經有幾年直接以新鮮蝦皮醃製於鐵桶內外銷到韓國,成為著名的韓國泡菜原料之一。 網裡蝦皮是主角其餘都不重要 漁民花大成本捕蝦皮,就是因為蝦皮值錢有人買,在捕蝦皮的季節裡通常會伴隨其它海產入網,最多數量就是蝦蛄,現在一斤要百元的蝦蛄,過去在漁民的眼中簡直是廢物,漁船一靠岸,除了蝦皮抬上岸之外,幾十斤、幾百斤的蝦蛄通常直接倒入海中。偶爾伴隨蝦皮出現的如龍蝦、紅蟳等,這些珍貴的漁獲就是漁民犒賞自己及家人的冬令大補品,但比較貧窮漁家會捨不得吃,拿去賣錢換米。 漁業式微蝦皮產業終於沒落 漁具展示館內陳列的上百種各式漁具,其中大部份是捕蝦皮用的,小小的蝦皮要花大大的心思才能變成白花花的銀子。馬祖的蝦皮據邱新福先生撰述的北竿鄉誌記載始於民國初年,一直到民國七十五年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裡與馬祖榮辱共存,漁民興也蝦皮、敗也蝦皮。 這個曾經是地區最重要的產業,如今已銷聲匿跡,橋仔的「大坪頂」再也看不到晒蝦皮的景象,大家現在只能在曾經與蝦皮共存亡之舊鹽館的漁具展示館裡,隱約體會當時漁民為了捕蝦皮流下的汗水與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