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廿一世紀急速變遷的經濟與科技,全世界各主
要國家為了經濟利益,無不奮起全力,搶奪中國大陸這
塊大餅,也使得大陸地區近十年來,每年經濟成長率,
均維持在百分之十左右的高成長率。
另一方面,提出戒急用忍之政策後,各方面的產業經
濟皆被侷限於台灣島內,經過幾年的國內外情勢衝擊,
台灣地區的經濟已是搖搖欲墜,產業出走與產業空洞化
已是無可避免之事實。
回想五十年代,從工業化一開始,中華民國政府就有
系統地爭取外資和技術,全力創造了一個有利於吸引外
資參與的氣候,掌年的獎勵投資條例,為外資提供了主
要的誘因,其中包括五年內所得免稅;免除進口機械關
稅;免除進口機械商業稅;免除為出口商品而進口的原
材料貿易稅等等措施。自從該條例頒布之後,外資的年
流入量從五十年代的幾百萬美元上升到了七十年代的二
十五億美元,單單在民國七十五年一年,外資淨流入台
灣地區就達七億多美元。
不斷增加的外資流入導致了外向型經濟,使台灣地區
的投資環境更加具有吸引力。到了民國八十年代,在台
灣已有四十多家國際銀行的分行,而且幾乎每個主要的
歐洲公司都在台灣地區
鬆綁戒急用忍是一個歷史的遠見
- 2002-04-06